文/陈梅
今年的东博会,AI含量“爆表”。
9月17日至21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宁举行。就在17日开幕式当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佩戴的AI智能眼镜全网刷屏,“今天没带讲稿,稿在我的眼镜里”成为东博会的首条爆款稿件,民众涌入新闻评论区要求“上链接”!
陈刚佩戴智能眼镜爆火的背后,是今年东博会的重头戏:AI。
人工智能展区是东博会创办史上最大的单体主题馆,有1万平方米,超100家国内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初创团队参加,他们分别带来各自最新、最炫酷、最硬核的产品。
AI应用“显身手”
本届东博会,不少民众将人工智能展区列入必“打卡”地。陈刚所推介的智能眼镜,试戴者络绎不绝,很多人期望能现场带回家。它比鸡蛋还轻,戴上可提词、翻译、拍照。
东博会现场还发布一款为视力残障人士设计的智能眼镜,通过这个助盲眼镜,让视障人士能够详细感知周边环境,为视障人士提供便利。
图为参观者试戴一副具备实时翻译、提词等功能的智能眼镜。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
走进展馆,如果看到一群人围成一个圆圈,那多半是机器狗又来“遛弯”了,它能跑能翻跟斗,还会主动凑上前举起双手“求握手”。
图为机器狗、机器人引人围观。陈冠言 摄
不远处传来动感音乐,那是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台的小型拳击场内,机器人挥拳、踢腿与观众“决斗”。
看,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的通用智能机器人在打架子鼓,而且还是《大地飞歌》,节奏又快又准!与此同时,它的朋友们正在展会打油茶、做咖啡。该公司公关经理戈振伟表示,它具有自己的“大脑”,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堪称全能“打工人”。智平方最终目标是进入家庭这一比工业更复杂的应用场景。
图为机器人在打架子鼓。陈冠言 摄
现场还有AI中医体质辨识机化身“老中医”看诊,它不仅能面诊,还能舌诊、脉诊等,3分钟能生成体质报告与健康建议。“连AI都叫我少熬夜,真的太懂我了。”美国专业观众玛丽亚现场体验后说。
还有无需实体鼓组,仅需两根鼓棒、两个脚踏感应器、一个小音箱,即可通过敲打空气,演奏出动感节奏的空气架子鼓,也非常有趣。
图为民众在使用空气架子鼓演奏流行音乐。陈梅 摄
一台神奇的AI写真机吸引众人排长队体验。只需面对镜头拍一张照片,系统即刻智能生成多达数十种风格的写真——山水意境、民族风情,应有尽有。
已有产品投入市场
在展会现场,还有许多设备和系统投入工作场景。由广西一家科技公司研发的AI问答软件“土谛AI”,可进行农业知识问答,也可圈出地块,通过调取气象土壤、政策等多维内容,生成万字种植方案,堪称“口袋农业专家”。除了中文外,该系统目前还支持柬埔寨语、马来西亚语、越南语等。
是否想过,在路上拿起手机扫一扫,就能知道犬只的身份信息、主人联系方式。由广西宠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犬只脸部人工智能识别验证管理系统”已经落地使用。无需给犬只注入芯片,只需拍摄录入全身照和犬只鼻纹,便可获得“数字身份证”。目前该系统识别率已高达99%
展厅里,一架白色无人机引人注目,这是广西北投低空经济投资有限公司带来的天目空卡TMS-3,为吨级混动货运无人机,展现出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领域的硬核实力。
AI有望成广西经济新动力源
9月18日,广西南宁举行中国—东盟人工智能部长圆桌会议,来自中国与东盟多国的部长级代表,共同探讨区域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合作。人工智能正重塑全球经济和社会格局,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不断改善公共服务。不少东盟国家代表提到,AI为加强教育、医疗等服务带来新机遇,有助于克服现有制约因素,促进区域和全球互联互通。
同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签约仪式在广西南宁举行,现场签约项目155个,其中产业项目94个,“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项目44个,国际经贸类项目17个,涉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文旅等行业领域。
当前,广西正以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为小切口,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发展路径赢得各方认可,成为投资合作热土。
图为民众在参观AI展区。黄艳梅 摄
有人认为,广西的技术优势并不突出,发展人工智能也面临诸多挑战。但广西官方多次强调,自身的定位并非核心技术研发,而是聚焦于集成与应用——借助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广西正积极搭建与东盟地区交流合作的桥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走向实际应用场景。
陈刚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部长圆桌会议上也表达了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坚定态度:谁能够抓住人工智能等新经济的发展机遇,谁就能把握时代的脉搏;谁先发展好、应用好人工智能,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