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商网巴彦淖尔9月18日电 题:骆驼山上守边人的热血青春
作者 张玮 吕昊俊
凌晨五点半,青灰色的天幕笼罩着无垠的戈壁。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中蒙边境线上的宝音图边境派出所亮起了灯,教导员陆博超一边仔细清点着装备,一边对身旁年轻的民警荣庆林嘱咐道:“望远镜、水壶、干粮都带齐了,今天要爬骆驼山,这一路可不轻松。”
“明白!”荣庆林系紧鞋带,随着6人组成的巡边小队登车出发,前往近百公里外的骆驼山执行巡边任务。
图为巡逻车在茫茫戈壁中行驶着。 吕昊俊 摄宝音图边境派出所始建于1964年,17名民警、辅警驻守着2360平方公里辖区和25.11公里边境线,守护着1005名牧民的安全。
近日,记者探访这些守边人,听他们讲述发生在这里的热血青春故事。
巡逻车驶入茫茫戈壁,车轮碾过沙石发出嘎吱声响,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偶尔能看到几簇顽强生长的骆驼刺。
陆博超一边驾驶,一边不时观察着路况:“注意右边有个暗沟,去年冬天巡边时,这里的雪都快埋过半腰了。”他熟练地打着方向盘,“小荣,第一次上山要特别留意这种地形。”
“教导员,您对这条路真熟悉。”荣庆林去年刚从警校毕业,这位“00后”民警是第一次参加骆驼山边境巡逻任务。
“每个民警都要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你看那片坡地。”在这里工作6年的陆博超指着远处说,“春天风大的时候,沙子打得脸疼,这就是我们要守护的土地。”
随行的牧民护边员巴特尔将准备的奶豆腐和牛肉干分发给大家。今年58岁的巴特尔是队伍中唯一的护边员,也是民警们最信赖的向导。
“这里看起来都一样,但其实每处都有细微的差别。”土生土长的巴特尔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我从小在这里放牧,熟悉这里的每一条沟壑。”
图为队员们爬骆驼山。 吕昊俊 摄1个小时后,骆驼山的轮廓出现在眼前,远远望去似一匹匍匐休息的骆驼。这里是巡逻必经之地,更是民警们口中的“忠诚山”。
“每次看到骆驼山,就知道最艰难的路段要开始了。”陆博超说。
车辆在陡坡前停下,巡边小队开始徒步登山。
“教导员,听说山顶能看到境外的公路?”荣庆林调整着肩带,望着前方的戈壁滩问道。
“到了山顶你就知道了,踩着我的脚印走,山上碎石多,容易打滑。”陆博超走在前面带路。
“这骆驼山少说我也爬了几百次了。”陆博超脚步稳健,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所里的每名民警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记住,手要抓稳,脚要踩实!”陆博超转头向身后的队员们喊道。
陡峭的山坡上,队员们互相搀扶。荣庆林的呼吸逐渐急促起来,巴特尔放缓脚步递过水壶说:“慢点喝,小口来。这山啊,急不得。”
“你看,那块岩石后面有个避风处,咱们到那儿歇脚。”中午,队伍在巴特尔指引的避风处休整。
“我父亲当年巡边时,就在这个地方休息。那时候没有车,巡边靠的是骑马和双脚,冬天雪埋到大腿,夏天晒脱皮。可我父亲说,边境不能没人。”巴特尔摩挲着手中的石头,抬起头望向边境线,“现在轮到我们了。”
“在这里,水比油还金贵。刚来时最不习惯的就是限水。”陆博超开玩笑说,“洗完脸的水还要留着擦装备。”
派出所每周都要从120公里外运水,遇上沙尘暴或大雪封路,大家就得精打细算地用水。信号也是时有时无,往家里打个电话要举着手机找信号……
“这些困难并不算什么,每位同志只有经历了骆驼山巡边,才算正式入职。”陆博超说。
下午两点,巡边小队成功登顶。“看见了吗?那就是境外公路。每次站在这里,看着我们守护的边境线,就觉得一切都值得。”狂风呼啸,陆博超的声音却清晰响亮。
图为巡边小队登上骆驼山顶查看边境线安全情况。 吕昊俊 摄夕阳西下,骆驼山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队伍开始下山,回到派出所时,天已黑透。厨房准备了热面条,荣庆林一边大口吃面一边说:“今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守边。”
“明天还去吗?”陆博超笑着问。
“去!”荣庆林回答得毫不犹豫。
夜深了,戈壁滩上又响起熟悉的风声。派出所值班室的灯光下,陆博超在巡逻日志上写道:“今日骆驼山巡逻任务完成,新民警荣庆林首次参加,表现良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