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早已熟知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传奇故事
却未必知晓
他也曾是清华园里
一名多才多艺的顽皮少年
大礼堂前,他画下建筑光影
教室楼内,他率先解出难题
荷塘畔,有他与挚友畅谈抱负的身影
夏夜的草地上,留下他细数繁星的呢喃
从清华启程
他怀着更足的底气勇攀险峰、探索未知
时隔六十余年
南仁东在清华读书期间的
部分手稿与照片首度公开
泛黄的纸页间
仍可感到思维的跃动与青春的温度
秋风渐起
南仁东已离开我们八年
想您了!南学长
视频:清华人眼中的南仁东来源:清华大学视频号
清华岁月
是“活宝”也是“尖子生”
1963年秋天
凭借优异成绩考得吉林省理科状元的南仁东
成为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无9045班的一名学生
本想修习建筑学的他
由此开启电真空器件和超高频技术领域的学习
南仁东的清华大学学生证 南仁东的本科毕业证书在同级同学陈光海的回忆中
那时无线电九字班的同学们
几乎人人都有个别称
不是蔬菜水果就是大小动物
南仁东“短发贴着头皮,脑袋圆圆的”
又是班里的开心果
因此被唤“土豆”
大家你呼我应,其乐融融
南仁东(右二)与同学在二校门前 南仁东(右一)与同学在校内那时的南仁东
是无线电系九字班的“活宝”
宿舍里
南仁东总被围在大家中间
“有次聊到《红色娘子军》舞剧
他突然踮起脚尖,哼着调子跳起来”
凌空一跃时
满屋的喝彩几乎要掀翻屋顶
课余郊游
他又和同学上树摘野果、下塘捉泥鳅
“俏皮极了!”
南仁东1965年参加清华大学绘图竞赛获得的奖品可一旦走进教室
“活宝”就成了全班佩服的班长
沉稳可靠、学习成绩非常好
与南仁东既是同班同学
也是至交好友的黄金生记得
不管多难的数理方程习题
南仁东总是最先答完
不管多复杂的机械制图
他都能“徒手画出漂亮的图形”
清华校史馆如今陈列着一套圆规
正是南仁东1965年参加学校绘图竞赛
获得一等奖时拿到的奖品
南仁东在清华读书期间使用过的教材 南仁东在清华读书期间的课堂笔记对于新知
南仁东总是充满探索热情
外语主修俄文的他
为精进英文水平
常揣着英文词典默背
背会一页就撕下一页
词典越来越轻薄
积累下来的知识则越来越厚重
文体俱佳
“样样都称得上一把好手”
视频:首次亮相!这是南仁东的画作和笔记来源:清华大学视频号
“多才多艺”
是所有挚友对南仁东的共同印象
南仁东手绘的清华大礼堂画作他钟情绘画
清华图书馆里的中外画集
被他一一借阅赏看
冬日的窗玻璃是他绝佳的“画板”
雾气一凝,随手一画
便是一幅幅同学们的卡通像
你的厚眼镜、我的大嗓门
夸张搞怪又活灵活现
他喜欢写诗
前往青海、新疆等地实践
壮阔山河、少年意气
都被他写进诗里
后来
他将近百首诗歌集结成册
他还热衷摄影
在宿舍搭起简易暗室洗照片
红灯下的相纸上
荷塘、主楼、大草坪渐渐清晰
映出青春的轮廓
南仁东(右二)与同学们在颐和园划船他长于体育
每天下午四点半
他会从位于东区九号楼的宿舍出发
跑到颐和园的牌楼底下再折返
寒来暑往,几乎不曾间断
冰场上
他踩着冰鞋穿梭如飞、身影灵活
爬山、游泳、打球……
样样都称得上一把好手
他也“追星”
校园里的草地是南仁东的“天文台”
夏夜的星空热闹明亮
他常与同班好友一起
躺在草地中央仰望苍穹
“指着天空低声介绍
对每颗星都了如指掌”
攻坚铸器
“要是问题不解决,就永远睡不着”
1968年
南仁东从清华毕业
被分配至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
和他同届毕业、无902班的王世明
则去往吉林省辽源市无线电厂
工作第二年
两人便分别接到一项“硬”任务
研制我国首台自主制造的
半导体收音机和电视发射机
攻关的日子里
他们曾共同面对一个棘手的电路板调试难题
南仁东一夜未眠
逐一检查电路板上1000多个测试点
终于找到那个在金属化过程中破裂的通孔
一句“要是问题不解决,我就永远睡不着”
悄然串起他的一生
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清华“实干”底色
“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的自信与韧劲
始终不曾改变
1994年
南仁东提出要建造
中国自己的大型射电望远镜
“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
我挺想试一试”
南仁东(右一)在FAST选址阶段考察大窝凼 南仁东(左三)与工程技术人员在大窝凼施工现场检查施工进展踏勘300多座山头
上下求索22年
带领团队推动一项项前所未有的技术突破
建造出全球最大的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中国天眼”
“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
在南仁东的身上得到了生动呈现
情系母校
“清华是老南一生的骄傲”
南仁东对清华、清华人的情谊始终深厚
他的夫人郭家珍女士在向学校档案馆
捐赠南仁东在学期间物品时曾说
“清华是老南一生的骄傲
他一直以自己曾经是一名清华学生感到自豪”
位于清华大学内的500米大射电望远镜馈源支撑系统相似实验模型(1∶12),项目由力学系、精仪系、土木系和电机系教师联合承担清华人也始终是他科研路上的坚定伙伴
多个清华科研团队
参与了FAST的预研究和方案设计
承担大量核心工作
清华园内曾建起
500米大射电望远镜馈源支撑系统相似实验模型
以研究FAST无平台支撑方案的可行性
南仁东(左二)2015年初与清华同窗聚会2015年初
南仁东邀请无线电系九字班的几位同窗相聚
热腾腾的火锅前
他拿出电脑、打开PPT
认真分享FAST项目进展
无902班的林海回忆
南仁东的眼睛还是那么亮
闪烁着对新发现的无限期待
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
聚会次日
南仁东突然吐血
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中国天眼”静卧山间2016年9月25日
FAST正式落成启动
不久后
王世明突然接到南仁东来电
已然病重、正在住院治疗的南仁东
声音很是嘶哑微弱
字字句句却都关乎项目
“FAST现在需要一项技术支持
清华有位学长精于电波研究
你一定要帮我联系上……”
星耀寰宇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2017年9月15日
南仁东告别了人世
但他倾注心血铸就的观天巨眼
已稳稳立在黔南山坳
延续着他未竟的眺望
探触星际旷野的FAST仅仅二十余天后的10月10日
FAST首次捕捉到来自宇宙深处的脉冲星信号
实现属于它的“零的突破”
这声跨越亿万光年的回响
是它献给世界的科学礼赞
亦是对南仁东毕生坚守的深沉告慰
南仁东曾在给自己的诗里写
“孤影对黄昏”
他也许的确是孤独的
在探索未知的征途上
南仁东总是默默承担一切
但他绝不孤单
同窗老友记得他的机灵顽皮与意气风发
共事同侪难忘他的远见卓识与执着担当
广袤的星空、无垠的宇宙
已轻轻敞开怀抱
将他拥入绮丽的天际
如今
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
来自宇宙的奥秘就这样
被听见、被解读、被述说
清华园里
仍有志同道合的青年学子并肩遥望天际
渴望终其一生
做一件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
2018年秋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将第79694号小行星命名为“南仁东星”
2019年秋
南仁东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2025年秋
八年级语文教材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南仁东的“追星”足迹
将在一次次仰望与讲述中
被时时铭记
八年已过
再呼唤一声“学长!”
也许会有星光从银河深处传来——
那是他的回应
轻快、明亮
永不熄灭
文|黄思南
图|受访者提供 档案馆 新华社
封面图|AI修复后的历史照片
视频|视频中心
排版|柳文熙
编辑|吕婷 王志雄
责编|苑洁
审核|刘蔚如
(“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