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评论 | “息屏24小时”,凝聚减少手机依赖共识

39日央广网报道,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姚基金创始人姚明提出了关于动员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的建议,他表示希望更多人关注电子产品对青少年健康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让青少年走向运动场,贴近大自然,成为身心和意志品格都健康的下一代。这则建议迅速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互联网时代,人们在习惯了数字化便利的同时,也被数字绳索悄然绑定,上述建议正戳中了社会对手机依赖的集体焦虑。有研究显示,父母沉迷手机会导致孩子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现实中,一些家长陪伴孩子时仍心不在焉地刷手机,孩子的情感需求被忽视,安全感逐渐瓦解。这不仅是家庭关系的危机,更折射出一种困境:成年人尚难自控,又怎能苛责未成年人?

姚明坦言,自己尝试息屏24小时后确实有些焦虑,甚至恢复使用时发现找不着我的人也有些焦虑。这种双向的依赖,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数字时代人际关系的异化——我们既渴望逃离屏幕,又恐惧与屏内世界脱节。

息屏24小时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形式上的断舍离,而更多在于唤醒全社会对数字平衡的共识。数字平衡理念,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强调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保留个体的独立空间。此前,一位浙江省政协委员曾倡议放下手机,从年夜饭开始,如今息屏24小时的建议,同样是期望从具体场景和时段切入,作出更有标志性意义的改变。息屏24小时或可成为一项全民公益活动,每年设定固定日期,鼓励家庭共同参与,相关方面可通过组织社区运动赛、亲子读书会、户外探索等,既填补离开屏幕后的空白,又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

减少手机依赖,一个息屏日远远不够,还需全社会合力去改变。比如,家庭可约定无手机时段,企业可开发防沉迷工具辅助用户自律,学校可设计更多线下活动等。总之,政府的政策引导、社会的实体支撑、家庭的以身作则、个人的克制意识,缺一不可。惟愿更多人能读懂类似建议的良苦用心,它并不是否定电子产品的价值,而是呼吁人们重拾生活的主控权。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 木须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评论 | “息屏24小时”,凝聚减少手机依赖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