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投资于人”: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新逻辑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 邵鹏璐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投资于人”首次被写入报告。

    其实,“投资于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2023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一体考虑,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细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报告里一系列可感可触的民生福祉,正是“投资于人”的最好注解。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召开的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指出,强调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这些宏观政策创新旨在通过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在稳增长、稳就业中更好地促进高质量发展。

    ——“投资于人”,如何支持扩大就业?

    “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推进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报告中多项目标任务强化就业优先,支持扩大就业。

    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1222万人,稳定和扩大就业任务繁重,承压前行。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密切关注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他在调研中发现,高校毕业生行业需求分化明显:互联网、电子通信等高技术行业需求旺盛,但对毕业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高;传统行业受转型升级压力影响,吸纳能力有限。在高新波看来,扩大就业岗位“蓄水池”,亟需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发力。

    而结构性矛盾的背后,是有待开发的潜力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随着老龄人口的持续增加,发展银发经济、养老服务会产生大量的岗位需求。当前的问题是,如何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服务领域,并保障其获得体面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这需要政府加大公共投入,有效撬动社会投入,同时强化政策引导,社会各界群策群力。

    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服务等领域的发展与变革,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职业新选择、发展新空间,同时也对劳动技能提出了新需求。

    “人工智能加速替代传统岗位,倒逼教育体系改革。”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认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加强高校与行业合作,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推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与终身技能培训体系,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相关技能。

    此外,随着我国新就业群体规模日渐庞大,其在推动经济增长、满足民众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云总裁曹鹏认为,政府应与民营企业、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定制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就业群体的专业技能和竞争力。同时,通过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为员工提供学历提升和职业资格认证等机会。在他看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新就业群体的关注和支持,共同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就业环境。

    ——“投资于人”,如何促进居民增收减负?

    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今年又涨了,这是增收;“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扩大普惠养老服务”,说到心坎里了,这是减负。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一老一小”关乎民生福祉,既是家事,也是国事。

    有媒体在全国两会前开展网上调查,“民生保障”位列热词榜首。面对“一老一小”服务需求,72.33%的网民呼吁加强老年医疗健康服务的基层社区覆盖力度,70.57%的网民希望加强基层社区对儿童及其家庭服务的支持。

    “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老一小’是重点关切。”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首席专家阮祥燕说,要创新“医疗+养老”“医疗+托育”“医疗+康养”等,在融合上发力。

    增的文章怎么做?全国人大代表,汕头超声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工艺高级工程师黄贵松认为,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是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举措。

    “切实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权益,缩小收入差距,让社会收入形成‘橄榄型’结构,是当前政策设计的一个关键点。”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分析,通过提高居民收入,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减轻“后顾之忧”,百姓才能放心消费,进而激活内需市场。

    ——“投资于人”,如何加强消费激励?

    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全方位扩大内需,要补短板,特别是消费短板,加大“投资于人”力度,有利于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像陈昌盛所说,“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有14亿多人口,任何1%的需求,对应的是1400万人的大市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费”“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消费提质升级”。相关话题引发热议。

    今年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一资金规模是去年的两倍。“这既能激活存量市场,又可给予消费者切实的优惠。同时,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减税降费、织密社会保障网等形成合力,实现收入增长、消费提振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委、内蒙古财经大学校长金桩认为,政府工作报告里包含诸多“民生红包”,旨在从提升消费能力、夯实消费底气、优化消费环境等多方面发力,扩大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

    如何更好释放消费潜力?代表委员们建议,通过技术赋能、业态融合、体验优化等重构新的消费生态,全面提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旅游、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的供给水平。

    “推进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代表委员们认为,这些“投资于人”的举措,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投资于人”: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新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