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稳经济、促发展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上海应当干字当头、奋力一跳,用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突破、战略运筹空间增多、宏观政策持续加力发力等有利条件,坚定不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努力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聚科创要素,筑发展高地——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翻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创新“第一动力”更加澎湃。习近平总书记参加2025年全国两会团组审议讨论时,多次提到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命题,强调“我们要走科技创新的道路”。
纵观全球科创发展脉络,国际大都市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在深圳国际科技信息中心与清华大学等机构发布的全球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上,波士顿、旧金山、北京、纽约、伦敦、西雅图、上海等国际大都市居前十。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揭晓的2024年全球创新中心指数中,旧金山、纽约、波士顿、伦敦、粤港澳大湾区、上海等名列前茅。
上海,是一座汇聚技术、人才、场景综合优势的国际大都市。近年来,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领域基本实现了片区化、集群化的发展布局。
在人工智能产业(AI)方面,上海16个区形成各具特色的AI产业园区。其中,上海西岸作为徐汇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承载区,汇聚上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上海期智研究院等顶级研究机构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商汤科技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如此高密度的产业聚集,有力促进了技术、人员的流动与扩散,促成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的涌现。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实践已经证明,重大科技创新的突破,源自人才、科研机构和产业、企业等多要素的优化组合,而不是单一实验室或企业“唱独角戏”。国际大都市凭借人才高地集聚、产业集群发展、知识交流频繁等独特优势,可以不断掀起科技创Hehson潮。
抗压力测试,担战略重任——
国际大都市拥有多样的经济产业结构、多元的人才与社区,面对压力与变化时往往具有更强的发展韧性。在历次国际经济危机与变革中,纽约、伦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相比于其他经济产业单一的城市,都展现了更强的韧性、更快的反应。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应基于国家战略需要,选择国际市场需求大、开放程度要求高的重点领域,实施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逐步加大风险压力测试力度。如多重国家战略在临港新片区深度叠加,应率先建立与完善跨境数据流动的监管框架、合作机制,促进数据跨境安全流动与高效利用。如金融行业是上海开放程度较高的领域,应进一步探索跨境金融和离岸金融的发展路径,努力提升上海在全球金融版图中的地位。
上海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不仅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也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的风向标。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着力提升功能设计、制度供给、政策突破的体系化水平,更好实现联动发展、耦合共生、相互赋能,持续增强整体效应、平台效应、放大效应和辐射效应。
同时,对标统一大市场部署,探索集成临港新片区、浦东引领区、虹桥国际商务枢纽、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开放政策,破解制度、政策和功能“碎片化”的问题;对照长三角更高水平一体化要求,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支点,以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基准,推进三省一市协同创新与联动发展。
促产城融合,优营商环境——
创新活动的决定性要素,不仅仅是在实验室与工作场所,还要看城市能否吸引到足够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包括社交与消费场所是否有利于创意火花的碰撞、休闲思考的空间是否有利于灵感的迸发……
纵观人类科技创新历史,许多突破性进展都源自生活或消费场景中的灵感碰撞。比如,第一个网页浏览器的原型就出自研究人员在美国厄巴纳市一带一家咖啡馆的热烈讨论,大语言模型的理论基础“生成对抗网络”则是科学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一个酒吧中的一次灵感迸发。
近年来,上海科创街区建设如火如荼。位于长宁的“上海硅巷”以愚园路、定西路、武夷路为轴心,集聚众多科创企业,形成创新活力区。这里秉承“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理念,让创新的生态业态与高品质生活互融互生。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上海还在着力推进零星旧改、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两旧一村”攻坚战,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任务。2024年,上海完成零星旧改13.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4697户,完成不成套旧住房改造31.1万平方米。同时,上海积极推进街区更新,通过对街区空间构造与环境更新,打造更多有文化的生活社区、有活力的创新街区。
在夯实“硬件”的基础上,还有必要优化“软件”。比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感受度,更好地支持企业增强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围绕政务服务、政策服务、要素保障服务、涉外服务等方面提出改革举措,提升为企服务水平;按照“无事不扰”的要求,优化涉企监管检查;优化派单机制,防止街镇行政力量低效运转;支持街镇打造更有“烟火气”的活力街区,夯实营商基层基础。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潘浩之)
原标题:这些突破性科技进展灵感,为何诞生于咖啡馆、酒吧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潘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