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六链融合”形成人才培养链协同机制

□ 孙爱武

在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时代浪潮中,南京工程学院源行业而生、因产业而强、工科底蕴深厚、行业特色鲜明,洞察国运省情、把握时代机遇,坚持“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和“扎根行业、服务行业、奉献行业、发展行业”“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奉献地方、发展地方”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充分发挥党建联盟引领作用,形成人才培养链协同机制,助力江苏“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

党建链引领产业链。南京工程学院党委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的重大任务,聚焦南京市智能电网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链,以智能电网产业链党建联盟为主线,开展“天印先锋”党建联盟行动,构建学校党委—南京市产业链党委、二级学院党委—区县产业链党委、教学系党支部—党建联盟服务站“3×3”党建联盟矩阵,以特色优势学科赋能南京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力促进产教科城共生共融。

教育链对接产业链。学校面向江苏区域现代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多元协同产教融合办学道路,深入推进“学科专业对接产业布局、课程结构对接能力进阶、新型平台提升服务支撑度、多元协同提升教育贡献度”的“两接两提”教学改革,协同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兄弟高校打造区域应用型办学共同体,显著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切度和贡献度,2025年2月成功入选教育部“长三角教育现代化”典型案例,为推动江苏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走在前、做示范”提供了“南工程方案”。

人才链贯通产业链。坚持深度开放,增强引才聚才的强烈危机感和紧迫感。校院协同、主动作为,全力推进“麒麟计划”,不断拓展引才路径、大力推动国际引才、深度强化特色引才,进一步加大学校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学校举办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为海内外青年才俊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海内外青年人才跨界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促成优秀青年学者回国创新创业,通过链接全球人才,发挥校地协同优势,助力科技强国建设行稳致远。聚焦重点学科、新兴领域和重点平台,学校首次自主全职引进创业类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洪熙教授。坚持共建共融,深化合作关系。学校先后与南京市江宁区签署人才共引共育共用合作协议,与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核电有限公司签署人才引进双聘协议。“沈国荣学院”楼正式揭牌启用,成为拔尖创新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基地和管理改革的示范基地。

创新链驱动产业链。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全面对接江苏省“1650”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建设智能制造学科集群、低碳能源学科集群、产业服务学科集群,联合各方共建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30个,打造了“一度电(火力及新能源发电)、一张网(智能电网、物联网)、一台床(工业母机、数控机床)、一扇门(轨道交通门系统、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优势学科专业。

产业链赋能区域发展。学校与南京所有区级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科技研发机构与平台57个。其中,联合南京市推进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江宁基地建设,打造校地融合典范区和校友经济集聚区。与江宁区联合打造“环天印湖校地融合发展示范区”,发起成立江苏智能电网产业联盟,8项成果在南瑞继保、国网江苏电力公司实现转化,产生数十亿元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江苏机械制造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作用,连续三年获省“科创江苏”评估考核第一等次,科技服务社会贡献力显著提升,得到行业与区域高度认可。

国际链构筑全球合作新高地。学校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整合国内外多层次、多领域资源,将对外合作与交流全面融入学校的“学科研究、队伍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管理服务”等多维合作发展空间,推动对外合作与交流从“宽度”向“深度”迈进,形成“五融合五平台”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模式,中英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续招,新增获批中芬联合办学机构“奥卢学院”、吉尔吉斯斯坦奥什“郑和学院”。成立“郑和·中亚产学研用融合创新战略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与非洲华商研究中心、南京工程学院—诺森比亚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中心等平台,积极推进科学研究的国际化。

行稳致远,未来可期。面对新时期地方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南京工程学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为教育强国建设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南京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江苏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六链融合”形成人才培养链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