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各民主党派中央大会发言(摘登)

转自:团结报

  欧阳泽华委员代表民革中央发言:

  推进能源消费革命 增强绿色转型发展动能

  全国政协委员欧阳泽华3月9日代表民革中央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说,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显著提升,但能源消费革命还面临一些现实困难与挑战,为此建议:

  ——加快智慧用能技术创新与推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攻关,重点突破能源消费端关键技术。加快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灵活性改造,推动新能源就地就近消费。充分调动光伏、储能、空调、热泵、电动汽车等分布式资源的柔性调节潜力,提升整体用能水平。

  ——聚焦“绿色制造+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积极推广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运输绿色智慧转型升级。支持能源消费先进技术、装备和模式“走出去”,推动全球范围绿色能源消费合作。

  ——完善用能权交易和绿证市场机制,提升绿色能源消费活跃度。进一步健全有利于促进绿色能源消费的价格机制,以绿色低碳能源消费促进能源供给清洁化。鼓励更多企业和个人自愿购买绿电,推动社会从“要我节能”转变为“我要节能”,让绿色消费成为生活新方式。加强绿电以及相关认证的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

  孙东生委员代表民建中央发言: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培育未来产业

  全国政协委员孙东生3月7日代表民建中央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说,未来五年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培育未来产业的战略机遇期。为此建议: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央地协同与部门联动,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统一人工智能产业统计口径。强化前瞻性布局,做好未来技术储备。营造鼓励创新、宽容试错的制度环境。

  ——坚持抢抓机遇,构建高水平创新体系。打造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行动,瞄准人工智能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国家实验室和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

  ——坚持发挥优势,优化“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发挥领军企业在战略性、先导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构建融通协同发展格局,推动中小企业应用成熟AI技术。鼓励地方政府、国企等有序开放并打造示范应用场景。

  ——坚持市场导向,健全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好用好对接供需的全国算力服务平台。推动数据相关标准研制和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搭建数据交易平台。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价值评估等市场制度。

  ——坚持战略定力,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主要经济体和友好国家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加大国际人才技术合作力度,积极参与市场规则、监管治理框架制定,搭建共享平台,创造多方共赢的“人工智能+”全球发展新格局。

  焦红委员代表农工党中央发言:

  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焦红3月7日代表农工党中央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说,人口发展事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围绕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深化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主动健康管理。

  ——强化生育支持政策与社保、教育、卫生、住房和就业等政策的系统协同,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加强育龄妇女就业、工资待遇等权利保障。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增长引擎,促进知识技能型人才就业,吸纳新增大学生、归国人员就业创业。提高建筑业、物流业、生活性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的社会保障水平。

  ——补齐养老供给短板、提供优质供给、用好已有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促进养老服务的创新与提升,加快推进全面适老化改造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公共服务配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效衔接。

  杨丹委员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发言:

  着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为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杨丹3月7日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说,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培养造就在科学技术或其它领域水平领先、创新精神和能力出众、创新成果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对于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此,杨丹提出以下建议:

  ——以学研融合为导向,加快高等教育范式转变。适应时代要求,把握创新人才培养规律,从整体上加快实现由知识教育向研究性学习转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内生动力和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方法和思维的交流碰撞,跳出传统学科框架束缚,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立足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需求,完善高校学科调整机制,加大力度设置前沿交叉学科。鼓励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提高学科的综合性和融合度,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着力深化教科产合作机制,构建多主体协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打破壁垒,深度合作,建立紧贴需求、优势互补的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格局。

  ——坚持开放交流合作,加快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全方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人才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支撑。

  程红委员代表民盟中央发言: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优化营商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程红3月9日代表民盟中央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说,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吸引企业投资、稳定社会预期、激发市场活力的基础和保障。为此建议:

  ——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之间公平竞争。切实从法律制度上把平等对待国企民企落实下来,一视同仁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发展壮大。完善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

  ——提高行政行为透明度。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防范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推动行政执法标准跨区域衔接。

  ——提升行政管理效能。建立企业数据统一账户制度,实现涉企数据的整合共享。

  ——增强行政行为可预期性。对于确因公共利益而需调整的政策承诺,应当对经营主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维护政府公信力。

  ——强化对行政行为的有效监督。既重视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也要更好发挥外部监督机制作用。

  何志敏委员代表民进中央发言:

  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何志敏3月7日代表民进中央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必须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建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强力激发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动力源泉。尊重教育家成长规律,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群体成长为教育家的内生动力。加强政治品德建设,全面提升教师培养层次和专业能力,完善教师荣誉表彰和奖励体系,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甘于奉献、胸怀天下”的情怀和抱负。

  ——持续完善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设计。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能力需要精准适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时代要求。要推进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完善教师激励约束机制,深化分类评价改革,突出教学实绩,注重能力贡献,支持教师积极拥抱新技术变革、探索新教学方式,提高人机交互和数智思维能力。

  ——厚植涵养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沃土与生态。更加有力营造尊重知识、重视教育、敬重教师的社会氛围。加大教师待遇保障力度,有效减轻非教育教学负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潜心研教、舒心乐教,提振教书育人信心,培养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大先生”。

  卢国懿委员代表致公党中央发言:

  完善基础制度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卢国懿3月7日代表致公党中央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说,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畅通国内大循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多方面统筹推进。为此建议:

  ——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完善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加强部门区域联动,健全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深化公平竞争审查省际交叉检查和第三方评估,完善与反行政性垄断执法的衔接机制;健全守信激励工作机制。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平台经济等新业态的监管方式研究和实践探索,全面推进数字化监管改革,推进跨领域跨部门监管机制衔接和执法联合。

  ——改革政绩考核、统计、财税制度。把各地有利于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做法纳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鼓励清单,健全统计监测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相关制度。畅通融资渠道,建立全国统一的技术定价机制和评估体系,加快公共数据分级、分类、确权、授权立法进程。

  ——稳妥有序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区域市场一体化、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形成高水平可复制推广的制度成果,分层次、分阶段、分区域、分重点逐步推进。

  陈军委员代表台盟中央发言:

  推动文化交流合作 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全国政协委员陈军3月9日代表台盟中央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根与魂。在持续深入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践中,要积极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搭建更为坚实、广阔的平台,让两岸同胞深切感知两岸历史、文化、血缘天然相亲,更加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促进心灵契合,凝聚推动祖国统一的强大合力。

  ——建设高水平平台,持续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持续办好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等主题活动,邀请两岸文化界知名人士、学者特别是青年艺术家参与,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充分利用各地博物馆数字化平台,对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和展示。

  ——深挖两岸文化文物“富矿”,共同弘扬中华文化。鼓励两岸学者、文化机构、民间团体开展广泛合作研究,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探究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展现两岸同胞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发展历程。

  ——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守正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形象品牌。积极探索将现代科技融入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创造更多两岸青年喜爱的文化新业态。对以中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传统艺术为题材的新业态项目加大支持力度,让两岸青年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中华文化滋养。

  (据新华社报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各民主党派中央大会发言(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