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湖晚报
锣鼓敲起来,社火耍起来……河北镇东坡村走来了一队地台社火。
锣鼓齐鸣,鞭炮炸响,河北镇白石村的社火游演开始了,寂静的小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 社火队即将走村入户游演,带给村民平安、吉祥的美好祝愿。
秦腔是陇县农村正月里的大戏。陇县秦剧团的演员在河北镇兰家堡村庙会上吼出了秦人的粗犷与豪放。
驼铃声声,骆驼社火来了。固关镇是西出长安第一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汉武西巡、张骞出塞、丝路驼队等创意社火也加入到今年的社火游演中。
在东南镇菜园村,村民们扮演的高跷社火吸引着十里八乡的群众。
闽南地区的大头娃娃也穿上了社火服饰,加入到陇州社火的游演,让人耳目一新。
城关镇营沟村马社火游演。马社火是陇州社火的灵魂,也是最原汁原味的独特表现形式。
跷跷板社火是固关镇特有的社火类型。固关镇因秦都汉关而得名,是一个回族群众聚集的地区。
关二爷来了。红脸黑须的关公是社火的重要扮相,是忠诚和正义的化身。
关公战秦琼。两个不同时代的战神在陇州社火表演中“狭路相逢”。
陇州社火是摄影人的梦,每年正月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摄影人定格民俗文化盛宴。
主播们现场直播陇州社火,让千万网友大饱眼福。N记者 杨晓东 摄影报道
春节耍社火,是流淌在陕西关中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是他们心里最挂念的陕味民俗记忆。
2025年,我们迎来春节申遗成功后第一个春节,今年的社火更热闹,年味更浓郁。
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八,“我们的节日——陇州社火过大年”暨民间社火艺术周启幕,地处陕西关中西部的陇县,一年一度的社火大戏如期上演。
陇县古称陇州,社火作为陇州先民图腾崇拜、祈天求福的传统民俗礼仪活动,已传承两千多年。在这个山区小县100多个行政村,常年活跃着300多家以村落为单位的社火会;以陇州社火为代表的宝鸡社火被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保留最完整的春节原生态传统文化历史遗存,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陇县也是全国第一个“中国社火文化之乡”。
陇州社火形式多样,有重现古战场的马社火,粗犷剽悍的挈社火,血腥恐怖的血社火,传神夸张的疙瘩脸社火,双脚踩蹬、玄妙精彩的高芯社火等30多个品种……陇州社火的表演形式,除高跷、步社火配唱曲调兼表演外,绝大多数是造型艺术,表演内容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等,表演者装扮成故事中的角色列队而行,行进间变化动作姿势,演绎着一个个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有祈愿五谷丰登、歌颂政通人和、宣传社会发展等新内容。
威武的锣鼓,炸响的鞭炮,欢笑的人群……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社火队伍走村入户给乡亲们拜年,从乡村到集镇,从白天到夜晚,随处可见社火艺人的身影,到处洋溢着新春的热闹气氛。正月十五元宵节,近百支社火队伍集中在县城游演,数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当地群众云集街道两旁,把整个县城围得水泄不通,人们现场感受着这方土地厚重的历史、豪迈的热情、淳朴的民风和这原汁原味的非遗。
一眼千年,陇州社火在这里生根发芽,携着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对忠诚正义的传颂和对载歌载舞的享受,年复一年融入当地百姓的血液里,更是老百姓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孩子们从小就参与社火表演,在欢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老一辈人则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让社火这一民俗瑰宝代代相传。
社火闹春,狂欢陇州。每年正月,潮水般涌入陇州的人们尽享黄土地上的艺术盛宴,点燃美好春天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