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建设新闻网
“乡土彩化树种是兼具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优质资源。”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双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英建议,加大乡土彩化树种选育扩繁,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新模式。
杨英表示,国家高度重视乡土彩化树种选育扩繁工作。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发展乡土彩化树种产业,高度契合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理念。
各地围绕乡土彩化树种的开发应用,探索出诸多成功经验。北京香山规模化种植黄栌等乡土彩化树种,打造出层林尽染的红叶盛景,成为首都文化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武汉樱花的选育扩繁形成了“樱花经济”产业链,不仅提升城市美观度,还促进了文化旅游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依托30万株洋紫荆打造“紫荆花城”,每年春季吸引数百万游客,带动“一棵树激活一座城”的旅游经济。
尽管地方实践成效显著,我国乡土彩化树种产业化发展仍面临多重制约因素。杨英认为,主要存在三大结构性矛盾:一是产业协同效应尚未形成。当前乡土彩化树种的选育扩繁体系与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等关联产业的融合度不足,未能有效嵌入区域经济发展主链条。二是科技创新转化存在不足。对乡土彩化树种的研究利用和种质资源开发比较薄弱。三是文旅价值开发呈现浅表化特征。多数地区仍停留在简单景观营造层面,对彩化树种承载的生态美学价值、地域文化符号及四季景观经济潜力挖掘不足。
“想要破解困局,需要政策、科技、文化三轨并行。”杨英认为,当前亟须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和文化赋形实现全产业链价值提升。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与顶层设计,构建生态经济新体系。探索建立产业协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利用市花地位提升城市形象和生态产业效益。将乡土彩化树种种植与文旅、康养产业挂钩,形成标准化操作指南。同时,试点碳汇交易模式,以柳州洋紫荆为例,其年固碳量达5400吨,可通过制定碳汇计量标准,推动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此外,加快编制乡土彩化树种培育技术国家标准,依托“一带一路”输出中国经验,增强国际生态治理话语权。
二是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升乡土彩化树种产业竞争力。支持建设生物科技产业园,推动生态经济融合。联合科研机构对彩化树种进行药用、食用价值开发,将具有药食两用特性的品种列入药食同源目录。此外,建立国家级乡土彩化树种种质资源库,进行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推广。在现有基础上,依托中国科学院等机构,持续推进乡土彩化树种调查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通过诱变、杂交等方式推进育种工作,筛选优良品系。
三是推动生态景观构建与文化传播,拓展乡土彩化树种应用领域。打造乡土彩化树种主题公园,形成国家级主题文旅IP,推出“四季花路”——春季“花海马拉松”、夏季“研学营”、秋季“文创市集”、冬季“康养温泉”,加大乡土彩化树种元素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运用力度。此外,打造多个世界级花都,支持中国花卉品牌国际化跃升。相关部门应将乡土彩化树种项目纳入“中国四季旅游推广计划”。如打造“紫荆花城·醉美柳州”品牌,运用紫荆花“见证”柳州的抗战历史和从工业城市到紫荆花城的城市变迁历史,是中国现代工业城市蜕变新生、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现代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