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小心AI把句号唱成叹号

  ▌关仲克

  记得多年前,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上世纪50年代由田汉先生编剧的京剧《白蛇传》。其实,这是一出在过去传统戏基础上改编的新戏,但现在已经成了世人皆知的传统剧目。当时,京剧旦角儿名家杜近芳老师一直在舞台侧幕边驻足观看,因为她是此戏中白蛇(白素贞)的首演者。到了台上白素贞和许仙在“断桥”一场对唱时,她着急地反复念叨:“你看你看,把‘句号’唱成‘叹号’了。”

  是台上的演员唱错词了吗?没有。是唱走调儿了吗?也没有。看过杜近芳老师等一辈名家演出此戏的人心里明白,是台上的演员把剧中人物彼时彼地的情感表达错了:本应该是患难夫妻之间如怨如泣地倾诉,却唱成了咬牙瞪眼的卖嗓子。台上的“好”是要下来了,但把故事和人物的情感给演走样儿了。

  最近Deepseek炸窝了。亲朋好友、同学同事纷纷向Deepseek频频提问,或求医问药,或史海钩沉,或吟诗作赋,或求证数理化问题,或求解国际风云变幻,或钻研外交之策,或分析经济形势,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再打开微信朋友圈看看,近一段时间有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高亭公司、胜利公司、长城公司等制作的老黑胶唱片弄成既有音也有像的短视频;有把几十年前老录音和当代人演唱的同一首曲调作对比的短视频;也有把四十多年前大学同学合影照片搞成“动起来”的短视频等等,屡见不鲜。这无疑是AI生成的效果。看后确是过瘾,也不知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会作何感想,起码应有些对过往历史的新鲜感吧。

  至于巧用AI作答,早已在当代学生们中间流行了,甭管文科理科工科商科,用它做题问作业,解考试之疑,缓论文之忧,几乎无所不能。的确,有些AI的作答比老师讲得还全乎儿,还清楚明白呢。

  科学技术每一次创新、每一次革命,必然给原来的生活带来出人意料的变化。就在我们惊叹科技创新无限奇妙的时候,可否想到这奇妙的另一面呢?如果用AI瞬间使你成了诗人、散文家、科学家、经济学家、国际问题专家,那“十年寒窗苦”和“实践出真知”就真过时了吗?答案肯定是“否”!

  人是有情感的,正所谓“情感伴随终生”,人是有性格的,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借鉴本文开头写的杜近芳老师那句最简单而内涵又无比深刻的话:人和人生是有“句号”和“叹号”之分的。而当前AI对不同人提出的同样问题的作答却几近相同,没啥个体差异,更谈不上“句号”和“叹号”之分。

  AI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的确提供了太多革命性的便利。但关键是在享受这项科技创新成果的同时,可否想到孩子们会不会因此而养成照搬抄袭的习惯?工作中会不会因此而出现千篇一律的“表面文章”,助长形式主义?前些年,城市建设中没有因地制宜,没有沿袭当地优秀传统特色的“千楼一面”已经被诟病了,如果再加上单纯依赖AI生成的“千题一面”、“千稿一面”的惰性,可真是再分不出人世间的“句号”和“叹号”了。这样的趋同对人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发展显然是无益的。

  本来,科技研究就是因为人类在生活、生产和发展中遇到问题、提出问题而产生的;科技成果是“奔着问题去”、为解决问题而发明创造的结晶;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把这种结晶再还原给生活,为人类更好地生活、生产和发展服务;科技成果创新就是对解决了老问题而又出现新问题的再研究、再创造,生生不息。所以,科学技术也是有性格、有情感、有温度的。但每一项科技创新成果又和所有东西一样,都有利有弊。

  我们要运用好AI,但只能把它作为比较现成、便捷、丰富的资料库,而绝不能因为有了AI,就躺在它上面嚼食,一定既要有“句号”式的娓娓道来,更要有“叹号”式的鲜明性格和丰富情感。1963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给《北京市少年儿童习作选》第三辑《我和姐姐争冠军》所作“序”中,嘱咐学生们习作要全写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只有如此之“真”才能先感动自己,再去感动别人。今天,我们具有了创造性运用AI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更有了创新出更好、更高级的人工智能新产品的雄心。我们要用史诗般的实践,创新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人工智能新产品,讲好有中国人性格和情感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彩故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小心AI把句号唱成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