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旖旎 通讯员 鲁萍
清晨,江风裹着湿润的泥土气息掠过八卦洲,晨曦中的下坝村野菜大棚内早已人影绰绰。50岁的林庆龙躬着腰,手中的剪刀“咔嚓”作响,一簇簇鲜嫩的马兰头应声落入竹筐。棚顶的塑料薄膜上凝着细密的水珠,阳光斜斜透进来,将叶片上的露珠映得如水晶般闪烁。“这几天气温回升,野菜长得快,得赶在中午前把货送到江宁的农贸市场。”他抹了把额头上的汗,声音里透着干劲。
昨天上午,记者走进林庆龙的野菜大棚,温热的气息扑面而来,与棚外的料峭春寒形成鲜明对比。成片的马兰头绿意盎然,叶片边缘泛着紫红;旁边大棚里的菊花脑舒展着锯齿状的嫩叶,绒毛上还沾着晨露。“马兰头具有较强的耐阴性,即使在光照不足的环境下也能照常生长;菊花脑则要光照足,因此棚顶得透光。”林庆龙指着两片区域解释道,他的十几亩地里,马兰头和菊花脑各占“半壁江山”,每天采收量超过250公斤。
棚角堆着几筐刚摘下的野菜,混着泥土的清香在空气中浮动。林庆龙的妻子正麻利地将野菜分拣、捆扎,准备装车。“凌晨3时就开始忙了,采摘马兰头要去掉老叶,菊花脑则只掐嫩尖,手法不对就会影响品相。”她边说边展示手中的成果——马兰头叶片鲜嫩,菊花脑叶瓣齐整,“这样的成色在市场上才能卖出好价钱。”
随着“七头一脑”春菜陆续上市,八卦洲的野菜成了南京市民餐桌上的“新宠”。林庆龙笑着说,不少老客户提前半个月预订,连周边城市的餐饮企业也慕名而来。
记者了解到,下坝村的野菜经济早已不是“单打独斗”。村里通过合作社统一对接市场,农户只需专注种植。林庆龙算了一笔账:每亩马兰头年产量500余公斤,按均价4元/公斤计算,扣除成本后净收入能超6000元;菊花脑亩产稍低,但单价更高,因此收益略高于马兰头。“我去年光卖野菜就挣了七八万元,效益好得很!”他感慨道。
下坝村农技人员黄宜明介绍,目前,全村野菜种植面积近2000亩,其中马兰头、菊花脑等特色品种占500余亩,年产值突破500万元;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野菜从田间直供众彩物流、江宁农贸市场等地,甚至通过电商平台销往长三角地区。
作为距离南京主城最近的美丽乡村,八卦洲自然条件优越。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八卦洲的野菜种植正向现代化迈进。2024年,栖霞区农业农村局立项支持“坝上鲜塑料连栋温室建设”等项目,引入智能温控、滴灌系统等,让野菜种植告别了“看天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