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英草卓玛】
民生保障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记者近日从云南金融监管局了解到,云南金融监管局积极践行金融为民初心,督促辖内金融监管分局、支局以及各金融机构助力民生保障,在金融支持提振和助力民生保障方面取得较好成效。以楚雄为例,结合楚雄州彝绣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楚雄金融监管分局督促辖内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对接彝绣产业融资需求,持续加大彝绣产业支持力度。
数据显示,2024年末,楚雄州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辖内彝绣产业相关经营主体累计提供贷款3.99亿元,贷款余额1.95亿元,较年初增加1135.63万元,增长6.18%。楚雄州保险业金融机构累计为737名绣娘提供人身意外风险保障,累计保障保额2.98亿元。
系统谋划推进,为彝绣产业主体“护航”
一是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楚雄金融监管分局指定专门科室负责牵头推进金融支持彝绣特色产业工作,印发通知至辖内金融机构,传导加大彝绣产业金融支持力度的政策要求,建立《楚雄州彝绣金融支持情况报表体系》,按月统计监测辖内各银行保险机构发放贷款、保险承保、理赔等情况。督促机构根据自身信贷管理制度、楚雄州彝绣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制度措施、实施细则,定制个性化的“彝绣贷”“彝绣保”金融产品方案。鼓励各金融机构聚焦彝绣产业链,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持续创新彝绣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结合彝绣产业资金需求特点,充分利用信用、担保、保险、风险补偿金等各类方式,积极推进“信用贷”“创业贷”“流水贷”以及供应链融资等金融产品,满足彝绣产业主体多元信贷需求。2024年末,楚雄州银行业彝绣产业信用类贷款余额共4731.69万元,保证类贷款余额共459.39万元。
二是加大对接力度。督促机构主动与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接,摸清彝绣企业、经营者底数。积极走访彝绣产业主体,精准掌握彝绣产业融资、保险保障需求。例如,积极引导辖内农商行、农信社对接彝绣产业园、刺绣名镇(村)、彝绣一条街等彝绣特色文化聚集区基础设施项目,与州内彝绣经营户、彝绣协会等从事彝绣产业的个人和合作社联络,积极建立以“银行+公司(合作社)+绣娘+订单”的合作模式,加大对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和知名彝绣品牌的金融服务力度。三是加强融资辅导。督促机构构建彝绣企业融资“需求推送→问题反馈→融资辅导”工作闭环,通过政策宣传、开展融资顾问服务等方式,上门开展“一对一”服务,确保融资、保险政策直达基层主体,培育彝绣产业做大做强。
落实普惠政策,为彝绣产业主体“减负”
一是合理信贷需求应贷尽贷。督促机构用足用好支持政策,对彝绣产业主体合理信贷需求应贷尽贷。
二是融资成本应降尽降。围绕减费让利要求,明确收费事项,压降中间成本,申请政策性贴息,最大限度减少由企业承担的费用。例如,大姚农商行向刺绣品商店发放的贷款贴息后商户实际承担的贷款利率仅为2.1%。
三是保险费率能降尽降。例如,国寿财险楚雄分公司在对彝族产业综合研判的基础上,进一步调低产品质量保证保险、雇主责任保险费率,降低企业的保障成本。目前雇主责任保险费率下调35%。
优化服务模式,为彝绣产业主体“助力”
一是畅通融资渠道,提升服务便利度。督促机构下放权限、简化贷款流程、开辟绿色通道,优化贷款流程,满足彝绣产业主体期限短、需求频、审批快的信贷需求。例如,邮储银行楚雄州分行推出“彝绣极速贷”,实现线上申请、随借随还、循环使用;楚雄市农商行、双柏农商行仅在3个工作日内就为急需资金的彝绣经营者发放贷款资金。
二是优化产品设计,满足多样化需求。通过研究分析不同类型消费场景,针对彝绣产业主体经营场所、生产、销售等环节,设计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多样化、深层次的金融需求。鼓励辖内银行机构积极对接州融资担保公司,开展“见贷即保”“见保即贷”等模式,解决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推动彝绣产业市场主体贷款风险分担常态长效机制。
三是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全方位保障。推动保险公司针对彝绣产业特点,设计专属化的保险产品,满足其保障需求。例如,国寿财险楚雄分公司针对从业人员、企业财产、彝绣产品质量等环节,设计出以保障绣娘意外伤害风险的雇主责任险、保障相关企业财产安全的企业财产保险、保障彝绣纯手工品质的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正品交易履约保证保险的四款产品,为彝绣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