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最年轻”何以择居“最年轻”?

□ 本报记者 周敏 通讯员 吴贵龙

年轻人始终是这片土地上最重要的主角。

一百年前,几名青年归国华侨集资7万多美元,在南京板桥镇置地建村,推广先进科技,振兴祖国农业。这里生产的“斗鸡牌”蚕种纸一度闻名全国,这个承载着实业报国理想的小村就是华兴村。

潮起新城立。2005年6月,沿江开发板桥新城的号角在南京西南郊激荡起改革的涟漪。修路、治水、盖楼,砥砺15载建设“卫星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在耳畔回响。

时间来到2020年,由板桥新城管委会“延续”而来,市政府批复同意新设立古雄街道。经过5年发展,常住人口达到6.5万人,其中15—40周岁的活力青年人群占比超过40%,高于多个超大、特大城市。

中国城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青年人才。南京去年启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雨花台区现有36.5万软件从业人员,他们平均年龄全市最低,平均学历全市最高,“最年轻、最创新”的新锐城市气质直抵人心,并将继续锻造和提升。

聚焦青年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需求,建设最年轻、最活力、最宜居的“青年乐活城”,把城市的“合伙人”招揽进来,让城市依靠他们焕发生机、迅猛发展,5岁的古雄街道给出了破圈的方案。

借“东风”焕新逐质

刚过完年,祁旺就迫不及待搬进新房。小区距离他的单位——莲花湖都市工业产业社区,仅1公里。还有不少同事和他当邻居。

在南京有个家,苏北小伙的期待终成现实。“差点就错过啦。”祁旺记得,数年前,他们四处物色物美价廉的场地做孵化器,包括板桥新城在内的多个新兴板块抛来橄榄枝。“第一次从麒麟开过来,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直接在心里画了个大大的‘×’。”

直到2021年,迎着工业重回主城的“东风”,拥有雨花80%未开发用地的“新滨江”成为该区新的价值战场。从板桥新城“转身”而来的古雄街道,也重新校准发展方向——绿色生态宜居典范区。古雄街道党工委书记李睿说,“新滨江”规划人口54万人,庞大的人流汇聚倒逼城市功能再提档,要匹配更高颜值、更精品质、更有内涵的配套居住区。

解决“出行难”被视作头等大事。位于新城大街和上马鞍山匝道交会点的人字桥,是宁马高速大方互通沿线“知名堵点”。但改造之初,仅拟改扩建3条匝道,且全部通往“隔壁”江宁。往后一整年,开会、调研、拉扯,终于将带着八个匝道的大方互通“嵌入”宁马高速。可先决条件是,古雄街道需自行承担包括工程实施、拆迁安置等在内的总计约8亿元资金成本。

硬着头皮、多方筹措,几乎掏空“家底”。历时800多天,2022年12月31日,工程全面通车。“再次收到邀约后,做了两天心理建设,结果半小时就开到了。”感受到古雄变化,祁旺所在的江苏个竹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决定接手运营莲花湖都市工业产业社区。

名为石闸湖的小水塘“蝶变”莲花湖公园,成为镶嵌在“新滨江”中央的璀璨明珠。近年,古雄街道追投550万元,实施亮化提升和景观改造。春赏桃花,夏闻荷香,深秋格桑怒放,接连承办航模、无人机等全国赛事,南边小广场还走出一支“百姓乐队”。颜值日渐焕新,气质更显年轻。

作为“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街道先后引进力学小学金地自在城分校、金陵中学华兴实验学校,创成7所省级优质园,学有优教的承诺走向深入和兑现。此外,大方互通板桥河慢行桥、省第二中医院雨花滨江新院区等项目也正紧锣密鼓建设中。

十多年前,因建设发展需要,华兴村拆迁,村民、后人散居各地。被父母送出去的袁斌,在大学毕业后归来,“变化太大了,我不走了。”

提供“更好的生活”

板桥新城曾是“宁漂首站”热门地。古雄新居、新林芳庭等近42万平方米经适房,见证过一批年轻人的拼搏岁月。

2016年,山东女孩李梦和男友租住在板桥新城,“墙体简单刷白漆,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套桌椅,家电很老旧。”原本是当作“跳板”,但多年待下来,周边新楼盘、商业体建起来,孩子在家门口上幼儿园,父母成了社区志愿者,小夫妻最终把家安下。

古雄街道办事处主任张盈说,街道6.5万人,除了拆迁安置户,还有“新南京人”。在以年轻人为主的“人口争夺战”中,能否提供“更好的生活”是区域吸引力的关键。“显然,以补短板为主的新城开发模式已无法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街道努力摸到真正的需求。“新南京人”背后,是随迁的子女和父母。四个社区立足小区实际和各自资源,进一步探索无户籍地域差异、优质均衡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继全市首家社区级家风家训馆落地后,古雄社区打造8处室外游园,组织国学、德育、家教等活动,“来了就是古雄娃”成为现实。3公里外的新林社区着力破解“老”问题。将卫生服务站嵌入社区,老人下楼就能看病拿药;开发智慧养老平台,在老人家中安装防跌倒雷达,紧急情况一键报警,“父母有人管,子女更安心。”还有“让失能者家人喘口气”的“喘息服务”,从残疾人延伸至高龄独居老人、困境儿童,并被列入地方立法。

对青年群体同样“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组织招聘活动,帮助申领创业贷款,邀请“王婆”到古雄,策划篮球赛、足球赛,打造湖畔市集。街道还推出青年议事会等品牌,成功书写一套“更懂年轻人”的幸福范式。

在这里的每一天,黄容都觉得离梦想又近了一步。13年前,这名国家一级运动员到古雄开办艺术培训机构。在街道的托举下,学校从30平方米拓到近千平方米,招了1000多名学生,创造20多个岗位。“早期因为地方偏,有老师刚来就要走。现在热闹了,员工在岗年限平均超过5年。”

此心安处是吾家。来自各行各业、有独到见解的年轻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智慧参与到古雄的建设发展之中。金地自在城一期14栋业主闹着要换电梯,青年楼长赵晓庆跑遍286户,汇总梳理意见,与物业沟通协商,“使用维修基金更换电梯主要部件”的方案顺利通过。而在金域华府小区,10名年轻人组成红色楼长队伍,他们平均年龄37岁,还有硕士研究生,“上岗”后社区12345工单数量直降30%。

留在古雄,他们共同创造“更好的生活”。

豪情满怀再“创业”

今年初,一个生物细胞医学研发项目与古雄街道签订投资协议,拟投资10亿元,打造研发产业园。

这将是古雄街道首次出让产业用地。板桥新城时代,土地滚动开发,每年拆迁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左右,吸引到金地、朗诗、花样年、宋都、富力等10家实力地产。房地产收入占全街GDP比重一度超过50%。

“一锤子买卖,难以为继。几年下来,整个街道几乎找不出像样的园区载体,产业特色、产业集聚无从谈起,发展缺乏‘增量’。”古雄街道分管经济的负责人朱凯凌一肚子苦水。“像成都、长沙、重庆等城市,有产业,有相对平衡的生活环境,工作和生活可以兼得,城市的人口净流入指标才能一直前行。”古雄,拒绝成为“卧城”。

南京市出台重大产业项目引育和建设推进工作方案。雨花台区尤为突出产业投资和新增产业项目。任务层层分解,街道“压力山大”。面临招商力量薄弱、空间载体不足、产业方向不明等困境,古雄街道要突破的不仅是“看得见”的资金项目,更是“看不见”的发展理念和实现方式。

位于华兴路上的12层老楼,是古雄街道“创业”的试验田。早年落户的多是建筑土石公司,对街道几乎零税收贡献。江苏个竹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接盘”后,把低端业态清了出去,帮助存量企业升级产业结构。在街道招商专班的赋能下,数据加工、低空经济等领域的企业纷至沓来。去年,这栋楼入驻率约85%,营收破亿元。其中成立不到两年的江苏航服飞行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贡献近四分之一。该企业正计划“链”来一家从事无人机研发的伙伴。

一子落、满盘活。雨花台区强调“一街一产业”,古雄街道厘清方向、理顺机制,向康养产业重点发力。生物细胞医学研发项目便是第一粒“金种子”。为此,区领导多次赴上海拜访企业总部及合作商,街道成立专班、倒排“鱼刺图”。市、区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推动项目早日落地开工。街道期待,随着这粒“种子”发芽,古雄的“青年力”随之壮大。

由房地产拉动向康养产业、新型都市工业内生发展转型,古雄街道启动“全员招商”。一名从事民政条线的青年引荐来一家软件企业。与此同时,年轻人喜欢的旅游、文娱等行业也正在这里生根。

时光流转,曾经“诞生”华兴村的土地,又在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激励无数年轻的后来者在“创业”之路上砥砺奋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最年轻”何以择居“最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