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连云港经开区:建设现代化几何中心新城区

新能源

装备制造

新医药

自贸试验区

中华药港

新材料

外贸出口

中欧班列集装箱

□ 本报记者 吉凤竹 通讯员 贺成东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黄海之滨的连云港经开区,正沐浴着发展的春风,迎来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连云港经开区地处连云港市区中连接三大城区的地理中心位置,有花果山大道、港城大道两条城市主轴穿区而过,一个现代化新港城几何中心跃然眼前。围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及其他产业的“4+N”主导产业体系,开发区坚持港产城人融合发展,全力建设现代化新港城几何中心。

2024年,是连云港经开区建区40周年的重要节点。四十载风雨兼程,一代又一代开发区人勇毅前行、开拓进取、奋勇争先,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历史性成就。40年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约1283倍,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约618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约666倍,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约251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约1880倍,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4.2%、21.5%、20.4%、17.1%、23.3%。这些亮眼的数据,见证了开发区从一片滩涂到产业高地的华丽蜕变。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连云港经开区全面建成“双千亿”产业强区的决胜之年,意义非凡、使命重大。在这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开发区坚持“产业+城市”双轮驱动战略,全力实现项目大突破、产业大发展、质态大提升、城市大跨越,奋力展现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崭新形象,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实践注入强劲动力。

打造“4+N”体系,激发经济新活力

新春伊始,江苏德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满产满销的热烈氛围扑面而来。公司制剂事业部总监鲁军武介绍:“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等4款产品进入国家集采后,市场需求持续攀升,公司有4个品种在全国集采中成功中标,所以产能需求较大。今年的生产任务繁重,预计将比2024年增长35%—40%。”

在新医药领域,连云港开发区已成为行业领军者之一。这里汇聚了恒瑞医药、正大天晴、豪森药业、康缘药业等行业龙头企业,诺泰、德源、中金玛泰、暨明、苏云等企业也在迅速崛起,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华药港”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项目超过100项,累计获批上市1类创新药24个,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40多年来,连云港经开区从昔日荒滩崛起为产业高地,在黄海之滨熠熠生辉。如今,这里已成功构建起以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为核心产业,以大宗商品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为有力支撑的“4+N”主导产业体系。凭借这一体系,开发区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抗肿瘤药物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碳纤维生产基地,以及亚洲重要的风电装备研发生产基地,产业集聚效应显著。2024年,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增长8.7%,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8.1%,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招商引资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2025年开发区招商引资春季百日攻坚誓师大会上,连云港市委常委、市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商振江表示:“招商引资是推动产业创新的硬核支撑,是全面建成‘双千亿’产业强区的关键一招,必须作为‘一号工程’‘头等大事’来抓。”2024年,该区连续实施两轮招商引资、土地出让“百日攻坚”行动,大力推进“招商提质、土地提效、项目提优”,按照签约率、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四率齐升”的总体思路,聚焦产业链招商、场景招商,项目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全年新签约项目138个,总投资553亿元;清理盘活低效闲置用地1427亩,为产业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

2月13日,连云港经开区举办了百佳年代高分子材料生产项目开工活动。该项目总投资20亿元,全面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突破12亿元,年纳税额超过3000万元。常州百佳年代薄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茹正伟表示:“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资源优势,在连云港加大对钙钛矿、叠层钙钛矿等前沿封装技术的研发投入,开展适用于海洋环境的耐候性防腐材料研究,攻克更多关键材料技术难关。同时,结合连云港石化产业集群优势,加强与当地优秀产业链伙伴的协同合作,进一步优化连云港的新能源产业生态。”

推进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新动能

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连云港经开区始终勇立潮头,以更高水平推动开放,以更高标准助力创新,以更高层次深化改革,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不久前,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管委会联合中国银行连云港分行,为自贸区中小外贸企业投放了围绕“中欧班列”铁路运输单据物权化的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这是联合国《可转让货物单证》公约试点项目金融服务方案在全球的首发。“此次试点成功为连云港自贸片区内某中小贸易企业提供22.57万美元汇出汇款融资支持,实现了高标准国际贸易规则金融服务的探索实践。”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综合协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自获批以来,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大胆试、大胆闯、结硕果。2024年,新增制度创新成果36项,其中全国首创6项、全省首创25项。进境黄大豆“智慧安检”检疫监管新模式获得海关总署备案,“一带一路”供应链里海基地主体建成,为对外开放注入了新的活力。综保区发展势头强劲,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并与西安综保区达成战略合作,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进入全省前十,增幅位列全省第一,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开发区出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1+1”政策,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获批1类新药3个,占全省近四分之一;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投入运行,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复神鹰获批国家单项冠军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慧智新材料获评省潜在独角兽企业,成为全市唯一。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进入联合调试、整体验收阶段,长三角中药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联合体成功获批,创新实力不断提升。

新兴业态也在开发区异军突起。大宗商品贸易、跨境电商、汽车进出口等新兴领域成为稳增长、扩总量的重要支撑。2024年,连云港经开区完成大宗商品贸易额1470.3亿元,同比增长73%,排名跃居国内前列;跨境电商进出口额12.4亿元,增长25倍,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改革创新动能澎湃的背后,是一流营商环境的支撑。去年9月,开发区《“立即解决、问题清零”难题会办机制》成功入选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成功打响“立即解决、问题清零”品牌。运行3年来,共收集企业问题1096例,已办结1079例,办结率达98.4%,形成了问题快办、难题攻坚的工作作风。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分阶段办理”获批省级改革创新试点先进经验并在全省复制推广,“综合查一次”高效监管新模式等创新举措全省首创……一系列创新改革措施,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优化城市品质,绘就宜居宜业幸福新城

漫步在初春的开发区,韩李村西游乐园里游人如织,城市口袋公园传出欢声笑语,昌圩湖畔水鸟嬉水觅食……一幅产城人深度融合的港城城市几何中心美丽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如今的连云港经开区,既是充满活力的产业高地,也是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近日,备受港城家长关注的新学校建设传来好消息:新学期,新海高级中学开发区分校,首届508名同学搬入位于连云港经开区昌圩路69号的新校园,开启新的学习生活。走进校内,一栋栋教学楼错落有致,音乐舞蹈教室、乒乓球室、健身房可以让师生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每间教室都配备智慧黑板、常态录播系统、数字广播系统、电子班牌、空调等,数字化教学手段丰富。

近年来,连云港经开区着力惠民生、办实事,城乡面貌持续刷新,城市品质大幅跃升。佟圩路、登泰路等竣工通车,新增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发区院区获批省首批癌症区域医疗中心、为苏北唯一,质子中心主体封顶;新海高级中学开发区校区全面建成,淮盐文化博物馆顺利开馆,先锋生活广场、大浦工业社区等开业运营,诺富特、锦江都城等星级酒店加快建设。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纵深推进街村公共空间治理2.0版,投入2533万元,完成整治项目92个,举办首届“村BA”,获评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省级绿美村庄各1个。华杰高级中学通过四星级高中验收,全区中考教学质量综合评估连续八年稳居全市第一;共建的市棒垒球队正全力备战省运会,健康企业建设经验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广、为苏北唯一。

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连云港经开区在产业高速增长的同时,始终将生态治理视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区生产安全实现“双零”;大气PM2.5平均浓度、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位居全市前列,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保持100%,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成绩位列全国第四,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发展领军企业数量苏北领先。同时,扎实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全省首家区级“安薪无忧”农民工工资支付信息化监管平台稳健运行,7980套“保交房”任务全面完成。

展望未来,奋楫扬帆,迈向“十五五”。2025年,连云港经开区围绕“冲刺决胜”年度主题,紧扣“产业创新夯实聚合优势、几何中心建设宜居家园”总体思路,坚持“产业+城市”双轮驱动,接续实施产业投资“11112250”工程、招商引资“111624”行动方案、城乡“一更新两整治三提升”建设“三大行动”,努力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全面建成“双千亿”产业强区,昂首迈入充满希望的“十五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连云港经开区:建设现代化几何中心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