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中华文明是一座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百花园。津派文化是绽放于中华文明这座百花园中的绚烂之花。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天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富有津派特色,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近代以来的风云际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涵育了绚烂多彩、争奇斗艳的津派文化。文脉津声,弦歌不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津派文化的主要精髓和精神气质。
一、襟河枕海:孕育于九河入海地理位置的津派文化
“当河海之要冲,为畿辅之门户。”襟河枕海的天津城,有着连通南北、贯通海陆、通达全球的地缘禀赋,燕赵底色和江淮风格融于一体,历史波澜与时代脉动交汇于此,勾勒了津派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轮廓。
1.“山”与“水”的邂逅,滋养了澄明洒脱的津派文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天津先民就生活在蓟州北部山区和山前的丘陵地带,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采集和狩猎为辅的生活,天津悠游自在的人文性格由此萌发。水文化是天津更为亮眼的符号,华北平原众多河流在此汇集入海,将承载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汇到一处,使天津的文化空间弥漫着澄明洒脱的精神气质。天津人的生活离不开山和水的恩赐,味蕾与口齿,美食与曲艺,在河海山珍的滋养下互相碰撞,奠定了津派文化怡然开阔的底色与风骨。
2.“南”与“北”的交汇,滋养了热诚爽朗的津派文化。“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天津连通南北运河,沟通海运漕运,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带来了大量移民。北方人的粗犷豪爽与南方人的精明干练在这里交汇,各异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使津派文化得以吐故纳新、滋润自身,造就了热情好客、豪迈不羁的城市文化气度。南北运河故道犹存,如今的天津已从码头走向了更加宽广的海洋,有了与世界接轨的拓展,续写着“津通世界”新的城市故事。
3.“海”与“陆”的贯通,滋养了开放包容的津派文化。“津门极望气蒙蒙,泛地浮天海势东。”天津濒临渤海,有着153公里的海岸线,自古就是水陆交通枢纽,处于“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点。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海上门户,天津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之先,从建成全国第一条铁路到第一台机车投入使用,再到成就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中西文明在这里磨合和衍化,孕育了天津人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文化性格。百年港城,向海图强。经历了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走向中国的双向历程,天津因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蓬勃兴盛。
4.“京”与“畿”的相拥,滋养了忠厚平实的津派文化。“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天津设卫筑城620余年,历史上长期担任北京的盐粮供应与军事屏障的重任,到了近代更是成为连接北京与世界的窗口与跳板。可以说,北京的建都推动天津城的形成与发展;天津对北京的输转、供给和保障,则使得北京的政治地位和功能更加稳固,天津与北京的双向互动,淬炼了天津忠正担当、甘于奉献的文化特性。历史和实践证明,天津始终秉持着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首都、为全国大局贡献力量,以执着笃行的精神品质焕发着这座城市的时代新气象。
二、文脉津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津派文化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的文明,其积淀的深厚文化基因如同不竭的活水源头,既为津派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又为其现代转型提供丰厚滋养。
1.“厢”与“街”的兴盛,滋养了雅俗交融的津派文化。城郭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天津老城厢和古文化街是天津妈祖文化、漕运文化、河海文化的发源地。建卫筑城以来,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商业中心,商人、官员、文员会聚于此,办雅集、结诗社,天津本地在经学、诗歌、绘画、书法等方面人才辈出。这里还孕育着天津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老门老户”的天津人信奉妈祖,讲究礼法,在素有“津门故里”之称的古文化街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和民俗活动。雅文化与俗文化在津沽大地相互映衬、融会贯通,涵养出了雅俗共赏的津派文化。
2.“文”与“武”的尊崇,滋养了尚礼重义的津派文化。学文者力以儒雅,习武者志在四方。天津自古就有崇儒重道的传统,建文庙、办儒学,以礼乐教化凝聚人心。坐落于南开区东门内大街的文庙门外,镌刻着“德配天地”的巍峨牌坊,见证着天津人对“德”的崇高追求。天津城郭肇基于拱卫京畿的剑戟之城。从开启近代军事史的“小站练兵”,到秉持“强国强种、武术报国”信念的精武精神,津派文化血脉中奔涌着燕赵侠风的忠义之魂。数百年来,天津人对“文”与“武”的尊崇,涵养了津派文化尚礼重义的精神基调。
3.“食”与“艺”的精绝,滋养了乐活敬业的津派文化。饮食安,诸业旺,民心宁。地方饮食与民间艺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天津饮食文化琳琅满目,既有号称天津三绝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等小吃,也有罾蹦鲤鱼、八珍豆腐等天津名菜。天津手工艺者独具匠心、精益求精,创造出被誉为民间艺术三绝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津门烟火气中升腾的生活趣味,在佳肴美馔与匠心造物间,完成了物质丰赡与精神丰盈的双重臻美,滋育了乐活敬业的文化韵味。
4.“曲”与“剧”的璧合,滋养了逸韵高情的津派文化。曲艺和戏剧等艺术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素有“曲艺之乡”之称,在传承中华曲艺精髓的同时,兼取南北特色,以独特的天津方言和幽默自嘲的表演,生动展现百姓生活与情感,形成了天津相声、天津快板等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作为戏曲大码头,天津虽没有产生本地的戏剧剧种,但吸引了各地戏剧名家竞相献艺,很多剧种都在天津发扬光大,并发展出众多流派。天津人民懂戏曲、爱戏曲,自带幽默感,“哏儿都”人的性格与艺术相交融,呈现出一幅韵味高远、怡然自得的津派文化画卷。
三、中西辐辏:熔铸于近代以来风云际会的津派文化
百年风云凝沽上,近代中国看天津。近代以来的风云际会造就了天津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借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质。
1.“上”与“下”的图强,滋养了爱国为民的津派文化。近代百年,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天津各界志士挺身而出,救亡图存。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地主阶级洋务派于天津兴洋务,建机器局、造船厂,开启近代工业先河。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纸、设学会、兴学堂,维新变法风起云涌。1911年武昌起义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津成立共和会等革命团体,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20世纪20年代,周恩来、张太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天津的早期传播,奠基中共天津早期组织。天津各阶层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生动展现了津派文化赤诚隽永的家国情怀。
2.“铅”与“火”的燃烧,滋养了敢勇当先的津派文化。铅铸文心,火淬铁骨。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笔杆子”。近代天津,一批中文铅印报纸创刊,如《直报》《大公报》《益世报》等积极传播西方先进思想。五四运动后,《南开日刊》《北洋日刊》《醒世周刊》《新民意报》等积极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革命的胜利,更离不开“枪杆子”。从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火药厂到试制出中国第一艘潜艇,从大沽口保卫战到平津战役,天津在炮火声中成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重要基地。“铅”与“火”的燃烧,塑造了天津刚毅的文化风骨和鲜明的文化底色。
3.“楼”与“馆”的对话,滋养了融通和谐的津派文化。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近千幢保存完整的小洋楼是天津别具一格的文化符号,它既是西方“文化强加”的物证,也是天津开放包容的表征。“馆”象征着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等展览的大量革命文物、图片和史料,真实记录了天津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承载着革命先辈的民族复兴之梦。小白楼的欧式风情与纪念馆的红色记忆,展开了一场建筑美学的无声对话,彰显了天津洗尽铅华后的泰然自若和宽广胸襟,更体现出津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融通之韵。
4.“工”与“商”的绚烂,滋养了务实奋进的津派文化。天津是中国近代商业与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天津工商业者把振兴商务、兴办实业作为己任,到20世纪30年代,天津拥有超1200家工厂,20万产业工人。商业文明为津派文化注入务实通达的养分。作为重要外贸港口,1860至1937年间,其年均外贸总值占全国10%以上,占华北地区45%—60%。市井繁华,百货充盈,商贾云集,互通有无,天津百余年来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留下一批国家和市级工业遗产,形成一批繁华的商业街区、金融街区,涵养了天津自信自强、务实发展的城市性格。
四、与时偕行:绽放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津派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天津人民锐意进取、奋发有为,谱写了津派文化的社会主义篇章。
1.“津”与“滨”的和鸣,滋养了图变求新的津派文化。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滨海新区是天津改革开放事业的象征。实施“一颗印章管审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建立自贸试验区,打造“天下港口、津通世界”航线,记录着新时代天津改革开放的铿锵脚步。天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提出,要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敢为天下先”闻名的天津聚焦改革开放,涵育了开拓进取、敢闯敢干的津派文化。
2.“人”与“城”的共生,滋养了人民至上的津派文化。城因人聚而兴,人因城兴而居。“人民城市为人民”,天津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推动实施“天津文化惠民卡”,围绕“一老一小”把老百姓的“民生小事”办成“暖心实事”。“人民城市人民建”,热情乐观的天津人民用实际行动守护天津:从小修小补、入户送饭、义诊陪诊、爱心“跑腿”,到百姓宣讲团、青年助学团、为老服务团、助幼彩虹团等志愿服务,“志愿红”温暖一座城。天津人与天津城的双向奔赴,彰显了津派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3.“体”与“教”的并育,滋养了悦动昂扬的津派文化。“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天津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诞生于此。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的蓬勃朝气扑面而来,在天津这片热土上,基础教育书写了辉煌篇章,高等教育取得了卓越成就,职业教育更是勇立潮头、引领风尚。天津致力于打造国际化“运动之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承办大型赛事,起航冰雪运动,打造“十五分钟健身圈”,天津女排精神闪耀津门……注重体育和教育共同发展、双向赋能,涵育了津派文化顽强拼搏、悦动向上的精神气质。
4.“绿”与“智”的辉映,滋养了自然现代的津派文化。绿脉为经,智流为纬。天津致力于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转型,厚植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走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沿。作为数字化浪潮中的先行者,天津凭借智能科技的蓬勃发展,催生出新兴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连续举办7届世界智能大会,联合主办首届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列。以绿扮靓城市、以智点亮城市,滋养了津派文化崇尚自然、辉光日新的精神气质。
津派文化孕于河海之畔,铸于畿辅之地,融于五方精粹,养于百姓日常,塑于时代变迁。青绿红蓝、斑斓多彩,彰显津派文化之多元包容;风味独特、雅俗共赏,传递津派文化之和谐融通;古今交融、海纳百川,展现津派文化之开放创新;崇文尚武、体教并重,激发津派文化之蓬勃活力;务实创新、造福于民,映照津派文化之价值锚定。守正创新,善作善成,天津正奋力书写社会主义文化新篇章,让津派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