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念奴娇·昆仑》 杨晓义 书
●夏国强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走向了世界舞台。数字上的突破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提升,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展现。文化自信在影片发行历程中让人有了触手可及的真实感受,一系列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在新时代技术手段的助力之下,化为生动的形象,在故事里诠释着古老而厚重的文化力量。昆仑山的玉虚宫作为各类人物出场的系联之地,无疑是《哪吒2》的主场之一。承载华美宫殿的昆仑巨丘,真实屹立在新疆南部,汇聚着中华祖源神话和历代文献演绎的先民覃思,在实体与想象之间不断生成文化动能。
玉宇仙山的生活图式
古老《山海经》中记载的昆仑,并非人迹罕至之地,而是天下精英聚会之所。当我们把这些记录拼合起来,就能形成一幅昆仑仙宫绘卷。《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说,四海之内的西北处,有一处地方叫“昆仑之虚”,是“帝之下都”。其“方八百里,高万仞”,不仅长有高“五寻”(约8米),宽“五围”(约60厘米)的粮食作物,还有“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的建筑群,是“百神之所在”。
昆仑之虚是浩莽昆仑山系中的福地,“下都”指黄帝在世间的都城,它拥有巨大的植物、雄伟的动物、玉造的建筑和众多的神人,可谓富饶繁盛。所谓“虚”就是山丘,《说文解字》中说:“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山海经·西次三经》里详细补充了“昆仑之丘”神奇的鸟兽动物。主神陆吾的职司是“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守卫着能提供衣服、器物的“鹑鸟”,“食之使人不溺”的沙棠,“食之已劳”的薲草。想要进入其中,还要面对四角羊土蝼和能蛰万物的钦原鸟。
此外,赫赫有名的西王母居住的“玉山”也在“昆仑之丘”范围之内。因而,《山海经·大荒西经》给昆仑山贴上了“此山万物尽有”的标签。动物、植物、神人组成的自然世界与影片中的琼楼玉宇还有一些差距。于是,“玉槛”“九门”在汉代“昆仑”书写之中得到了系统强化,张华在《博物志》中引用东汉谶纬之书《河图括地象》描述了昆仑胜状,“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圣人、仙人集中在五色云气之下,黄河从五色流水中涌出,多达八十座城市围绕昆仑,中原之地只是八十分之一。此时的昆仑不是远在海外、偏于一隅,而是世界之中心,有着中华大地共有共享的意味。它保留着联通天地的功能,扎根于大地之内。“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万里。地下有四柱,四柱广十万里。地有二千六百轴,犬牙相举”,如此神奇的写照,把名山大川、四方大地牢牢凝固在一起。地表建筑也在汉代得到更精致的摹写,旧题东方朔所写的《海内十洲记》中将昆仑山建筑群分为玄圃堂、昆仑宫、天墉城,尤以天墉城为盛大,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金玉辉映,碧玉琼华用作装饰,天地间的绚烂颜色“紫翠、锦云、朱霞”都集聚其中,是“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灵之所宗”。《哪吒2》中的“玉虚宫”已然成形。
筚路蓝缕的现实回应
清代洪亮吉有诗云:“种得昆仑玉一畦,制碑高与九霄齐。”《哪吒2》中玉虚宫高与天齐的恢宏大厦,也是一砖一瓦垒出来的。《山海经》对能够进入昆仑山的神人,提出了“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的要求,晋代郭璞说“仁”是仁义,“羿”指才艺如后羿的人,总结起来就是德才兼备。小的“德才”是技能品质,大的“德才”是顺应自然、协同合作的能力。“昆仑之虚”的基本组成有“九井”“九门”,在《周礼》之中就有真实的对应,其《小司徒》说:“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昆仑仙宫的基础形制与周代划分都邑、土地管理基本一致,并不是虚拟的想象,而是呼应现实的理想治理模式。
先民观测天地,指导农业耕作,去除灾害,总结自然规律。这些朴素的行为都融合在人们对天地的了解之中,观察“日月星”运行轨迹可以了解寒暑雨雪的变化,探寻“天地人”的相处法则,逐步形成朴素的“三生万物”思想,照应在昆仑神话之中。《尔雅》中有“三成为昆仑丘”的记载,先民用三层叠加来构建昆仑丘。考古发现,从红山文化到明清祭坛,也采用三层圆形叠加的形式,这体现了人与天地合德的想法。
登上昆仑丘,就能接触到伟大的圣贤,获取改造自然的能力。《水经注·河水》引《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攀登昆仑,由大地向高天行进,先民穿越原始林木,经历风霜雪雨,才能聚于城邑,生长于斯。《淮南子》中把这个过程写成了成仙之道:“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回顾祖先,从自然中来,制造工具,求取火种,得以传续种族,是为“不死”;探测自然规律,观象宇宙星辰,可以发现风调雨顺的法则,驯服作物,是为“使风雨”;凝聚文化精神,团结一体,是为“神”。昆仑仙宫的描述虽是从生活之中汲取而来,但又超越生活,生发出浪漫想象,把梦想与追求融在其中,才显得如此美轮美奂。
不朽不灭的精神赞歌
伟岸的“昆仑”包藏了先民的无穷智慧,以神话形式铭记历代圣贤所作出的贡献。先民从崇山峻岭走向平原大地,在社会实践中不停创造“昆仑”。昆仑神话既是先民合力而成的真实图景,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文化源泉,出自昆仑又散播在神州的信息在出土的简帛、画像砖、玉器雕刻、青铜器具等文物中不断具现,见证了《禹贡》《汲冢书》《山海经》《诗经》《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等文史资料中所记录的生活实况,充实着中华民族的不朽记忆。“昆仑”从神话到人世,为君子士大夫所修饰,人民所传颂,历史所塑造,渐次丰富。其居西北高原而俯瞰河川,处天地之中而敬祖同源,在地理和心理上建成了中华文化高地。
这些精彩的叙事,本质上是先民以口传笔写的方式,记录黄帝、西王母、共工、大禹等先贤开山裂石的创始之功的。高大丰饶的禾木、祛病去劳的薲草、保暖利用的鹑鸟,甚至是保护生命的沙棠,都是美好追求的化身。艰难的通路和强力的神兽何尝不是映照着辛苦不易的付出。记录者把共同开拓的伟业镂刻在昆仑的玉宇琼楼之上,让后来者在仰望和慨叹的同时,能够看到光荣背后的无数努力。
在《哪吒2》的世界里,玉虚宫里有商周青铜、汉代宫阙、北魏飞梁、宋画瑞鹤,是一部活脱脱的中华文化演进史。玉虚宫的诸神有《山海经》中“德才兼有”的神人,也有“鹤童”“鹿童”,甚至复杂的“申公豹”。他们中有引导哪吒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先辈,也有制造出困难和阻碍,用以砥砺体魄、考验斗志的反向推动者。精卫并不能填实大海,夸父牺牲在逐日之路上,昆仑神话不只为成功者唱赞歌,还为之铭记曾有的艰难,保持向上的动力。陆游笑对忧愁“磅礡昆仑三万里,不知何地可埋忧”,谭嗣同高呼遗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都是被昆仑文脉所鼓舞。《哪吒2》的故事虽脱胎于《封神演义》,但延续的是昆仑文化。敖丙的“踏出一条路来”,哪吒的“不知道天高地厚”,都是在面对苦难时不懈奋斗、永不言败的昆仑誓言。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