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年老的爸妈缘何“困”在手机里

  最近,许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网瘾老人”话题中认领起“同款爸妈”:有的沉迷“赚金币”,上网8小时赚回2元钱;有的茶饭不思,刷短视频、看微短剧、听小说直至深夜;还有的不信儿女信主播,跟风下单各种劣质保健品……

  在良莠不齐的电子信息“围猎”下,老年人“触网”背后既有精彩也有陷阱。

“网瘾老人”

成家人“心病”

  今年春节,不少回家过年的人发现,家里的老人使用手机甚至比年轻人还“上头”。第三方平台QuestMobile统计数据显示,老年群体月人均使用网络时长达129小时,其中短视频以35.1%的占比高居使用时长榜首。

  ——有些老人沉迷于做任务、“赚金币”。

  这几年,四川的李奶奶迷上了“赚金币”。“看一个半分钟的广告获得10个金币,集满1万个金币兑换1元现金。一天刷个不停,赚不到2块钱,奶奶还是乐此不疲。”李奶奶的孙女说。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让老人沉迷的赚钱类App背后都有着精心设计的烦琐程序,完成任务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现金提现更是关卡重重。

  ——有些老人陷入微短剧的“微陷阱”。

  不久前,云云意外发现60多岁的母亲迷上了“豪门”“闪婚”“保姆”类微短剧。更离谱的是,母亲一个月的微信支付账单竟高达1万多元,仔细查看付款记录才发现,这些花销由多笔数十元的小订单组成,收款方多为“XX剧场”“XX短剧”,几乎都是自动扣费。

  “这些微短剧平台付费陷阱很多,刚开始几分钱就能解锁新的一集,但付费页面隐蔽地勾选了默认自动续费等选项,老年人不知不觉中就开启了自动扣费功能。”云云说。

  ——有些老人非理性网购成瘾。

  山东的刘奶奶最近养成了“蹲守”直播间买保健品的习惯。一些主播编造“兄弟反目”“夫妻分离”“千里寻人”等故事,常使用“现在只有最后一批货,爸爸妈妈们快点帮帮我”等话术催促下单。刘奶奶坚信这些内容是真的,认为购物就是做好事。

  不少群众反映,一些直播间以虚假宣传等手段恶意诱导老年人下单,涉及金额动辄成千上万元。记者在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上以“直播+老年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投诉近千条。

老年人被轻松“拿捏”

既伤身又“伤心”

  这些在年轻人看来很容易被识破的套路,为何总能轻松“拿捏”老年人?

  “种种网络沉迷行为,暴露出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魏万青说。

  记者发现,在短视频、直播、微短剧等领域,一些营销手段和骗局也开始“适老化”,加上算法机制精准捕获,让辨别能力不足的老年人容易形成行为依赖。

  “一是夸大信息,二是提供便利,三是情感慰藉,招招都对老年人特别‘致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说,老年群体信息验证渠道相对单一,更容易相信网络上各类违规营销内容,且相较于实物价值更看重情感价值。

  老年人长时间沉迷网络,除易造成经济损失外,还容易引发或加重视力损伤、睡眠障碍、颈椎病等健康问题。

  2020年至今,小莫的爸爸已经花了10多万元买保健品。小莫说,爸爸坚信吃保健品能长寿,不去医院看病,不好好吃饭,结果摔了一跤后粉碎性骨折,检查发现患有骨质疏松、高血压高血脂、反流性食管炎等多种疾病。

  “熬夜上网会扰乱生物钟,导致失眠、多梦等问题,还会加速眼部疾病的发展。”湖南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蒲唯丹说,过度依赖网络,脱离现实生活,还可能导致老年人生活适应困难、社交能力退化,甚至引发抑郁和焦虑情绪。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老年人上网成瘾后,子女常常抱怨“管不住”“说了不听”,激发家庭矛盾和代际冲突。   据新华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年老的爸妈缘何“困”在手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