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刘旺 北京报道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储备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物质基础”,要求“强化战略保障、宏观调控和应对急需功能,增强防范抵御重大风险能力”。
而技能人才作为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的核心力量,其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储备能力的提升和现代化治理水平的实现。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双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英就围绕多措并举加强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相关建议,为“天下粮仓”和“大国储备”提供支撑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双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英
技能人才建设是重要基石
随着国家对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能力的重要基石。
杨英认为,尽管我国在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体现在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领军人才少、高层次人才比例低;科技和人才协同发展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升级脱节;人才发展生态吸引力不足,激励机制配套不完善。
她表示,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储备能力的提升。而多措并举加强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实现“天下粮仓”和“大国储备”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正如杨英所说,以广西为例,广西壮族自治区粮油质量检验中心主任谭波就曾撰文指出,截至2023年年底,广西粮食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超过1万人,而现有从业人员中具备高技能水平的仅有不到5000人,人才缺口较大。这一缺口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加工、储存和物流等关键环节,特别是新兴技术应用领域,如智能农机操作、精准农业管理和绿色加工技术等方面,缺乏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相关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而近3年内,受薪酬、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等影响,广西粮食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流失率约为25%,其中多数人才流向了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建议多措并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在上述背景下,杨英围绕“产教融合”“智慧储备”“多维激励”和“国际交流”四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首先,建议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打造技能人才培育高地。加强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的产教融合,是提升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技能人才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将教育、科研和产业链整合,推动高校、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为储备领域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这已有先例,柳钢集团通过与广西科技大学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展开深入合作,成功实现了超纯氦气的高效提取,产品纯度达99.9999%,助力解决我国氦资源短缺“卡脖子”问题。
其次,建议打造“智慧储备”新体系,提升技能人才科技素养。她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粮食和物资储备的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设“智慧储备”新体系,推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储备管理中的应用,将有效提升储备的管理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再次,建议健全“多维激励”新机制,打造技能人才发展强劲引擎。将人才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出台专项规划,明确人才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物资储备现代化的关键作用。通过高规格的政策引领,强化人才发展的战略地位,为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提供坚实保障。明确人才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计划。构建涵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环节的“全链条”激励机制,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优化科研经费支持和职称评审体系,提高薪酬待遇,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最后,建议搭建“国际交流”新平台,拓宽技能人才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够帮助技能人才汲取全球先进经验,提高其对国际储备领域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的理解。
“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的技能人才需要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通过建设国际合作平台,开展技术交流与学术合作,我国可以与世界领先的储备管理国家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从而提升我国储备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杨英表示。
(编辑:于海霞 审核:孙吉正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