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和朋友聚餐。
桌上一半是被下岗的外企白领精英。想当年风光无限是年收入百万的奶油层,四环里面买别墅,西装革履配POLO衫,开口说话必中英文混双…
本以为现世安稳能蹲一下退休,结果国际关系风云突变,产业变革打得人措手不及,没熬到退休年龄就纷纷下岗。
人到40难再就业,要么投几百封简历无人问津,要么有公司上岸但薪水腰折,一顿饭吃得很沉默,带着一言难尽的沧桑。
有房有车没贷款的,日子会好过一些。没钱了就降低生活标准,以前逛SKP+山姆,现在拼夕夕配永辉;教育放弃国际路线,小孩转轨体制内,国内读大学一年几千块的学费和生活费;
存款没有几个、扛着房贷车贷和保险、还养着小学生的多子女家庭就比较惨:
下一代的教育事业任重道远,全职太太和社会脱轨很难出来工作,养家压力只能一个人扛下,公司钱给的再少也得继续上岗…
小红书上有人打听「40岁还能找什么工作?」
有人吐槽自己已经七八个月没有工作。35 岁是职场被嫌弃的老人,40 岁在大厂已经是退休的年龄。这里面不乏清北名校毕业,面对失业的困境一样无可奈何…
每年几百万毕业生嗷嗷待哺都难找工作,大厂这几年又在鼓吹中年无用论,把招人的年龄线拉下了35岁。35岁以上直接宣布「职场死亡」——
被产业变革抛弃,思维跟不上AI时代,就算想拼体力996,也卷不过年轻人…
理财股票组团割韭菜,投资暴雷把口袋基本掏了个干净,买个国字头的固收,踩中了房产市场走低的趋势被套;已经很惨了但还没完,屋漏连夜雨一不小心又中了东南亚电诈的招…
最惨的中年人生就是:越努力越穷。
奋斗归零但生活里拖家带口,只能想办法找饭辙。
上次从新西兰回国在首都机场打车,凌晨5点头发有点凌乱的司机大哥,一身程序员标配的格子衬衣和鸡心领毛背心,跟我畅聊了一路ChatGPT和人工智能革命,未来产业结构带来哪些变革…
我非常困惑:您对时代领悟这么深刻、知识如此丰富,怎么跑出来开夜车?
他笑笑说,单位降薪裁员但家里人多都要用钱,没办法只能跑出来开车,补贴一点儿家用。但现在开车也很卷,白天抢不过别人只能披星戴月。
对于坐惯了办公室的白领来说,转型很难——
一是产业迭代公司收缩,职场没有包容,一个萝卜一个坑;二是中产活在朋友圈里,还要强撑脸面。
前两年有一种说法,大学生脱不掉孔乙己的长衫,其实外企中年也是一样,40岁前途无「亮」,告别四季恒温、咖啡茶点管够的空调房,四顾茫然,只会写PPT的白领们,完全不知道怎么走下去…
这一点完全不像新西兰,中年转职没有行业壁垒,放得下脸面就有各种机会赚钱。
最近在新西兰认识了不少有意思朋友:
有的之前国内出版社做编辑的,去年携全家奔赴纽村,在奥克兰干起了装修,每天刷墙泥地面,挣钱还锻炼了身体不亦乐乎;
还有一个之前在外企搞IT的朋友,跑到新西兰转型洗车洗地毯,每天的烦恼就是生意太多,自己根本接不过来;
还有一个朋友的朋友是个白人更加传奇,金融高材生,在银行干了18年干到了管理层,感觉工作枯燥上班如上坟就跑去读了一年PTE,然后转行机场塔台干起了调度…
中国人活得包袱很重,很怕改变,但越害怕越容易失去;但跑到国外,往往没有那么多顾虑,随心所欲反而更容易掌控自己的人生——
有人在农场摘苹果,有人做旅行社,有人开汽车旅馆,有人当武术教练,有人干起了IT拼装,还有人卖起烤全羊…
40岁之后逆袭人生的传奇,在新西兰一大把。
去年9月全家去南岛旅行,去小镇超市买东西,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最年轻的看上去也不会小于50岁…
看得我瞠目结舌。后来仔细一想,这地方人口少严重劳动力短缺,退休大爷大妈又有大把时间无处安放,双方一拍即合。
很多人觉得国外难找工作,但我在海外陪读半年的真实感受是:
挣大钱确实不容易,但想要有松弛感的生活并没有那么难。
(转自:大象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