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丽梅 张硕 北京报道
自2018年入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四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鹿新弟始终将打破技术工人职业上升壁垒相关问题作为履职重点。
今年全国两会,他再次聚焦上述问题,带来了《关于在国家层面设立“中国工匠日”的建议》《关于将技术创新奖励纳入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建议》《关于打通国企工人岗位编制从事专业技术(管理)编制岗位工作转岗及同酬待遇的建议》等议案,引发诸多关注。
作为扎根生产一线30余年的产业工人以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中唯一的一位产业工人委员,鹿新弟俨然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代言人。多年来,他时常深入一线走访调研。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写满了工人的期盼、企业的难题。这些带着机油味的“一线日记”,最终化作推动改革的铮铮建言。
“履职8年,我共提出了2个议案、53条建议,其中大部分建议已经落地。”近日,在由《中国经营报》、中经传媒智库联合主办的零观汽车“对话汽车行业‘大国工匠’:如何连续8年为产业工人鼓与呼?”特别节目上,鹿新弟表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深知肩上的责任和使命重大,始终铭记要做到“扛得住这份使命,担得起这份责任”。
大部分建议已落地
《中国经营报》: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辽宁省也出台了《关于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全省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相关文件,从多方面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这些政策的出台,也离不开你多年的“鼓与呼”,可以这么说吗?
鹿新弟:自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我每年都会给自己定下“至少提出一项涉及产业工人的建议”这一目标。履职8年,我共提出了2个议案、53条建议,其中关于产业工人的建议有20条,这些建议大部分已经落地。
《中国经营报》:你今年再次提出了与大国工匠相关的建议,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坚持?
鹿新弟:我已经连续3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设立“中国工匠日”的建议。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了营造出尊重工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设立“中国工匠日”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国家层面设立这一纪念日,既是对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更是面向未来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中国经营报》:在你8年的履职过程中,有哪些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
鹿新弟:在我履职期间提出的建议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打破技术工人职业上升壁垒,在国家层面设立新八级工制度》这一建议。这个建议从提出到被纳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仅用了1年时间,是落地最快的一项建议。
《中国经营报》:据了解,这项建议产生的契机来自一次调研,当时许多年轻的产业工人反映,现行的五级制使他们在30多岁时就遇到了上升瓶颈。你听到了大家的反馈,认为现行制度限制了工匠的发展。你当时具体听到了哪些声音,给你带来了多大的触动?
鹿新弟:其实我小时候就对“八级大工匠”这一称谓印象深刻,记得那个时候我母亲经常到大院里一位老爷爷处借钱,这位老人即是“八级工”。后来,在我从学校毕业进入企业工作时,在班组里也遇到了一位“八级大工匠”,他虽然平时可以不来上班,但在关键时刻总能亲自出面解决“疑难杂症”。这两位老一代“八级大工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往后的工作中,我发现在现行五级制下,许多工匠在30—40岁时即已晋升为高级技师,但随即便面临发展瓶颈。很多人也跟我反映,成为高级技师之后没有进一步晋升的通道,只能“磨”到60岁退休,这让技术工人的发展前景受到了制约。
基于这些情况,我认为或许可以借鉴“八级工”制度,在新时代提出“新八级工”的概念,为那些过早晋升为高级技师而遇到瓶颈的工匠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因如此,我在两会召开时提出了《关于打破技术工人职业上升壁垒,在国家层面设立新八级工制度》的建议。这个建议提出后,国家部委当年即在出台的文件中使之实现落地。
贴近一线“鼓与呼”
《中国经营报》:从2018年开始到现在,8年来,你如何理解“全国人大代表”这个身份?在这几年的履职过程中,你个人有哪些成长和变化?
鹿新弟:从一名普通产业工人到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对我而言身份既是一种荣誉,更多了一份责任。“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我要做到把更多来自于基层的声音带到全国两会。
从成长和变化的维度来说,去年我们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6DV超级工厂正式投产,这标志着我们正式打破了过去不能生产大马力柴油机的局面,这是我们几代“大柴人”的共同愿望。6DV车间采用了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设备,推行柔性、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整体水平达到了国际一流,智能化设备的大量运用大大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
《中国经营报》:你多年来深入一线,对智能制造的升级带来的变化有哪些感触?
鹿新弟:感受非常明显。以前老车间只有4个机器人在工作,现在我们6DV车间已经有42个机器人在同时工作。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我们正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并且这一转型产生了质的变化。
《中国经营报》:如今,中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智能制造、AI大模型还是汽车出海,行业正处在急速裂变之中。作为几十年深耕汽车行业的从业者,你身处其中的感受是什么?
鹿新弟: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眼下,传统车企正在加速拥抱智能化和科技化,不断加强基础研发与创新,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投入,推进零部件智能化研发,提升数据利用率,将数据转化为资产,并且通过数据训练提高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我认为行业应特别注重培养和引进适应智能化汽车发展的专业人才,人才是推动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中国经营报》: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横空出世,有人将之称为“中国AI的黑魔法”。在你看来,这些新科技和全新的赋能,会不会对我们自身的研究领域带来压力?你是怎么看待这一话题的?
鹿新弟:我个人认为,智能化技术的全面普及,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将推动汽车行业坚持走绿色发展理念。传统车企在拥抱智能化、科技化的过程中,要积极应对技术、人才和商业模式上的挑战,同时抓住新能源和智能化带来的机遇,推动汽车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智能化不仅是一种赋能,更是推动产业前行的助推器。
《中国经营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多年,你肯定经历了从初出茅庐时的兴奋到如今的沉稳这样的心路历程。有人曾认为两会代表离我们生活很远,但你却始终坚持深入一线,把工友的真实声音带到全国两会的舞台上。在这8年的履职过程中,你有哪些深刻的感悟?
鹿新弟:我最大的感悟是,作为一名基层代表,每天与工友、同事一起工作、生活,他们的所思所盼都应转化为我的议案和建议。我的岗位是对发动机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帮助企业解决难点和痛点问题,这也是我的乐趣所在。这些年有一些记者也来到我的发动机试验间,听到发动机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声音,他们往往在不出两秒的时间内就会问:“这里的噪音怎么这么大?”我总是这样回答:“对你们来说这可能是噪音,对我来说却是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我在我的公司已经工作了38年,但我从未觉得我的工作枯燥乏味。履职这些年,我的议案和建议也都来自于一线的实践经验和广泛调研。只有贴近一线,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议案,才能推动中国制造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