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严 涵 周祎欣 通讯员 陈佳琰 漫画 张利昌
嘉兴,因禾得名,因禾而兴。三国时,此地稻禾繁茂,便筑城于此,取名“禾兴”。若要探寻嘉兴水稻种植的源头,时间能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就是最有力的见证。
时至今日,嘉兴以全省约1/10的耕地面积贡献了近1/6的粮食产量,成为名副其实的“浙北粮仓”。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嘉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33.3万亩,产量达100.6万吨,粮食播种面积及总产量连续19年列浙江省首位。
“十九连冠”,凭的是什么硬实力?未来如何续写丰收篇章?连日来,国家统计局嘉兴调查队深入调研132位水稻种植户,这些扎根田间的“稻田主人”,坚守“粮”心,走稳“稻”路,期待更多“粮”策撑起稻米产业发展的一片天。
现象:科技播种新“丰”景
在调研中行走嘉兴,由一颗稻谷催生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故事,比比皆是。
站在平湖市钟埭街道得稻家庭农场的田间远眺,连片的麦田似一块巨大的碧玉,甚是养眼,85后农场主张良杰正操作着无人机在农田上方有序施肥。
2011年投身农业,张良杰如今种植水稻面积已近1600亩,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去年11月,农场种植的水稻迎来丰收,常规稻每亩平均产量超600公斤,杂交稻更是每亩达700多公斤。沉甸甸的稻谷堆满仓,订单纷至沓来,今年元旦前他种植的新米已销售一空。
取得好口碑,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科技。“我们购置了新的农业设备,为插秧机、播种机装上了北斗导航系统。”张良杰说,“通过北斗卫星控制,机器设置好路线就可以进入自动驾驶模式。这样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提高了农作物质量,助力粮食增收增产。”
当种粮转变为“科技活”,种粮思路也豁然开朗。张良杰协同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团队开展功能性富硒稻的引进与开发,2022年首年试种便成功,富硒大米比普通大米售价高40%以上,提高了稻米的附加值。
科学的管理,是丰产丰收的保障。这两年,嘉兴各地掀起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热潮,为农业生产提供细分化、精准化的田间管理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和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48个。
在秀洲区的勤丰农事服务中心,智能育秧流水线、种子精选设备、自动驾驶插秧机等各类大型器械、前沿技术“安了家”,对外农事服务则形成了收割插秧团队、机耕打包团队和飞防团队。“自动化育秧省时省力,熟练工一人每小时能播120盘苗,而一条自动流水线同样时间能完成1200盘。”沈华中是农事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也是近1500亩稻田的“主理人”,对科技育秧模式赞不绝口。
除了以科技赋能重塑产业链,嘉兴更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方面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完善耕地保护激励补偿机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另一方面发挥好水稻种业领先优势,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打造种业强市。
调研还显示,嘉兴各地积极落实粮食收益保障政策,确保粮农有利可图。去年,嘉兴市本级安排规模种粮补贴888万元,对全年稻麦复种面积在50亩以上的农业主体,每亩增加15元补贴,成为水稻种植的“定海神针”。
调查:发展路上遇“荆棘”
然而,在嘉兴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就的背后,种粮成本上涨、粮食价格波动和种粮劳动力断代等隐忧也逐渐浮现。它们如同一道道难关,不仅削弱了部分农户的种粮热情,为粮食生产带来严峻挑战,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粮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海宁种粮大户郑文斌在海昌街道狮岭社区承包了1585亩稻田,去年收成超过1000吨,但仔细盘算账本后,攀升的成本让他犯了难。“种粮很多时候是看天吃饭,去年有近40天35℃以上高温天气,杂草疯长导致农药用量激增,每亩农药成本比往年多出30元。”郑文斌的语气中略显无奈。
在他的机械化仓库里,拖拉机、插秧机、无人机见证着现代农业的转型,却也带来了新的购置压力。以标价15万元的插秧机为例,扣除政府补贴后仍需自筹10万元,“按5年折旧计算,单台设备年均折旧成本达2万元,更别说维修保养和燃油消耗了。”
这种成本焦虑绝非个案。国家统计局嘉兴调查队的数据显示,2024年,调研种粮大户的平均种稻成本为1368.2元/亩,较2023年上涨27.8元/亩,且有70.4%的受访大户预计未来种粮成本还会持续上涨。其中,地租成本、农药成本以及农机成本较2023年增长幅度较大。
粮食价格波动也给种粮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2024年,种粮大户的水稻销售平均价格为1.29元/斤,较2023年平均下降0.05元/斤。受7月、8月连续高温天气以及台风天影响,2024年晚稻亩产量略微下降,受访大户的水稻亩均销售收入为1250.5元,较2023年下降198.6元。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转移到二产三产行业工作,劳动力断代问题日益凸显。
在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63岁的蔡忠华仍在坚守土地。他坦言:“现在种粮的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然而懂技术的年轻人基本招不到,农忙时即便每天支付150元工资,也只能招到本村赋闲老人做短期工。”
据调研,嘉兴市部分农村已达到重度老龄化程度,29个农业村中种粮大户的平均年龄为54岁,全市62户种粮大户及其家庭从业者的平均年龄为50岁,雇工的平均年龄更是达到57岁。
由于农村年轻人文化水平较高,他们更容易实现进城就业和非农就业,如投身餐饮、零售、物流、电商等技术门槛较低的服务业或简单的制造业。为吸引年轻人长期投入粮食生产,种粮大户愿意给出7.3万元的最高平均年收入,但仍与年轻人的期待收入存在较大差距。
探究:如何坐稳“冠军”宝座
“到2035年,打造具有嘉兴辨识度、长三角区域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强市,建成国内一流农业科创高地、‘机器换人’先行区、稳粮保供示范区、融合发展样板区、绿色高效引领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嘉兴于2023年9月发布的《关于高水平推进农业“双强”行动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实施意见》提出的目标。
锚定强农兴农的目标,嘉兴把种地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如今,“十九连冠”已到手,未来又该如何坐稳“冠军”宝座,努力提升“浙北粮仓”的含金量?
从调研中可以发现,农户种粮的主要担忧为种粮成本持续上升,种粮收入减少,且雇工困难、雇工成本高。为促进嘉兴粮食稳产增产,保障农户种粮收益,国家统计局嘉兴调查队建议,从种粮大户需求出发,完善粮食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在粮食减产的年份,保障农户种粮收益;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合理规范土地流转租金,确保农户有地可种;加强农资价格管控和农资销售管理,稳定农资成本。
对于农业的发展,蔡忠华始终抱着积极态度,“我总共承包了1400多亩土地,去年的水稻收成并不算好,成本上涨也比较明显,但算下来一年依然能赚近40万元(含补贴)。”更令他满意的是,种粮并不像外行人想的那样辛苦,目前粮食生产中的耕种收以及飞防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仅田间管理环节需要人工管理,这个环节也几乎都是轻体力活。另外,除去固定的粮食耕种收和施肥洒药的时间段,每年有近6个月的农闲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工作自由度较高。
俗话说,“人才兴,乡村兴,事业兴。”破解粮食种植劳动力断代问题,让更多青年人才扎根乡村,是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嘉兴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知识宣传,转变年轻人对粮食生产的传统印象,通过宣传现代农业的发展、工作内容、支农兴农政策等信息,鼓励年轻人就读农业专业院校。
在吸引新生力量的同时,更要让返乡人才留得住、发展好。为此,嘉兴需要积极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为返乡创业的农村青壮年和大学生提供社保等支持,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免费培训,加快构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确保种粮后继有人。
未来,嘉兴不仅要守住“浙北粮仓”的金字招牌,更要在长三角的沃土上,长出一片能呼吸科技温度、能触摸生态质感、能感知幸福脉动的新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