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徐新利
课堂观察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我们以学习者的姿态走进课堂,不仅要捕捉知识的传递,更要解读教学艺术的多维密码。
第一重奏:
听“因”——探本溯源
听课不应止于记录,要深挖课堂内在逻辑。优质的课堂观察需要穿透表层现象,秉承探本溯源理念,建立起“因课制宜”的体系。面对同伴家常课,应聚焦教材处理、课堂管理等可迁移经验;参与教研课时,需提前研读课例,以辩证思维对比预设与实际。假如我来处理这个环节,我会怎么做?这个提问有没有价值?观摩名师课堂时,我们要带上新课标理念,对课堂的整体设计、理念的落实,进行“参与式”听课。比如情境式任务群,我们也要融入情境,加强参与感,将自己置身于课堂,从学生角度来研究,是否在一个个任务推进中得到了成长,我作为老师又从名师身上学习到了哪点?课堂导入还是情境创设?任务设置还是评价方式?带着思考听课,听出课堂背后的设计意图。
第二重奏:
听“调”——博采众长
有空我就会去听课,我听课不止听语文课,什么课都会去听。有人会问,作为语文老师,为什么还要花费时间去听其他科目的课?作为本职专业,听语文课是往深度去研究,而数学课里我们听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步骤,图表图示、清晰有效,在《田忌赛马》一课中,我们就可以利用图表来验证对阵的优势,帮助学生体验思维的过程。音乐课上,老师会让孩子们按他弹奏的曲调来有节奏地读读歌词,我将之运用到《海上日出》教学,如果这三段曲子让你运用于给文字配音,你会怎么选择?学生就此经历了一段从文字到画面再到音乐、情感的旅程,再又回过头感受巴金的文字表达,就会更深刻也更生动了。英语课上会有一个“warm up”环节,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对于低段儿童我们也可以进行热身和课堂小活动环节。更别提科学课了,我们现在很多跨学科学习里,很多时候都需要科学知识。比如《在牛肚子里旅行》理解牛的消化过程这一部分,我们就将课堂交给了科学老师,既生动更精准,这样的形式也更吸引学生。
再如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不同的教学任务就会有不同方式的课堂呈现。我们还可以给《水浒传》里的好汉们排名,给《西游记》画取经路线图,给《昆虫记》建一个“昆虫博物馆”……很多优秀的策略和做法,我们都可以博采众长,让你的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第三重奏:
听“情”——以生为本
课堂的本质是生命对话的艺术。成熟的观察者会将焦点从教师传达转向学生成长,在三个维度构建聆听:教学思想是否达成认知同频?环节设计是否实现思维共振?课堂氛围是否形成情感共鸣?很多教师各种微课、视频、表格、思维导图齐上阵,很多环节起到的作用可能只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学生的深度学习勾连不大,我们要学会甄别,不要一味盲从。而很多大咖不经意间的一个问题或者一句过渡语,其实是他教学理念的落实,思想的引领,我们要细细品味。如《跳水》一课,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是谁让孩子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其实是串联整个故事,勾画不同人物的重要激发点,孩子们在这个问题之下,开启一场关于这一重要情节推动点的深度研究与思考。
教育艺术的精进犹如书法修行:初始阶段需要临摹名家课例,掌握基本章法;进阶时期则要博采众长,形成个人风格;臻至化境时,便能将教育理念融于无形,让学习自然发生。这个过程需要教育者保持持续的课堂观察、深度反思与创新实践。当我们学会用专业的方式聆听课堂,教育的真谛便会如清泉般自然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