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浙江:科技产业向“新”,汇聚长三角“源”创力

王洁

□ 浙江日报记者 郑亚丽 胡静漪

【各地新实践】

制造业,一直都是长三角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产业。2024年,全国35个集群上榜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长三角入围8个。

从体量看,长三角的制造业集群,不少已达到万亿级。例如安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浙江智能物联产业集群、江苏电子信息产业,不光对长三角经济发展有显著推动作用,也对全国工业形成了重要支撑。

2024年,浙江新增一个万亿级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营收突破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5%,成为浙江继绿色石化、现代纺织与服装、高端软件、智能物联集群之后第5个产值突破万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

浙江制造业集群实力不断增强,靠的是加强技术研发,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制造业创新中心,意在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贯通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全链条,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去年4月,位于宁波的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研发的石墨烯导热膜产品,一经上市,就迅速发往全国的膜切厂,进入产业链下游企业,匹配手机、平板、路由器等产品生产需求,实现石墨烯导热膜的应用落地。

当前,浙江已培育省级创新中心21家、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1家,主要集中在新材料、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去年底,浙江聚焦“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未来产业等,启动新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进一步完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网络,并与长三角各地联动,共同抢占未来产业科技创新竞争制高点。

【代表委员声音】

“长三角区域是全国电力负荷中心之一,分布着多个新能源产业集群。”全国人大代表、浙能集团领办的白马湖实验室副总经理王洁表示,为响应长三角能源发展需求和国家“双碳”战略,白马湖实验室聚焦能源与碳中和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围绕太阳能转换与催化、氢能与储能、能源清洁低碳利用三大集群进行科研布局,着力构建“企业—高校—平台—产业链”的创新模式,广泛吸收长三角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入融合。

年初,白马湖实验室与苏州大学联合团队研发的小面积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稳态效率达26.81%,刷新了世界纪录。

目前,白马湖实验室已吸引复旦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中来股份、浙江工业大学等合作单位上百家,产出重大成果33项。

“科研成果转化是创新链条中的关键一跃。”王洁表示,长三角地区以往跨省域的校企之间搭建了不少技术合作渠道和平台,但往往组织松散、效率不高,科研成果转化难,关键在于机制不完善。

如何破局,她以白马湖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由浙江省属国企浙能集团牵头、联合高校共建,具备全产业链应用场景。协同合作是它的天然基因。以产业为导向,实验室采取高校科研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大兵团作战”模式,探索建立了有组织科研机制。通过打造以实验室为牵引、产业公司为落脚的上下游一体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让各省份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各扬所长,助力长三角区域科技成果快速从实验室向实际应用转化。

王洁认为,作为平台型、开放型、枢纽型高能级创新平台,还应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汇聚国内外优秀的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长三角区域能源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浙江:科技产业向“新”,汇聚长三角“源”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