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李华
本报讯 “起网!”近日上午9时,在南浔区菱湖镇的一处养殖基地,一网网活蹦乱跳的大口黑鲈被捕捞起来,随即统一装车发往位于杭州萧山的新农都水产市场销售。
进入市场之前,鱼就有了“身份证”,包括产品名称、检测信息、产地等。“在捕捞之前,这批鱼经过了两次兽药残留检测,检测结果第一时间录入‘浙食链’。”浙江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数字渔村负责人卜卫锋介绍,在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公司自建系统与“浙食链”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让水产品全流程追溯更加便捷。
与此同时,下游采购商的信息也录入到“浙食链”。随着运输车辆驶向杭州,大口黑鲈的身份信息完成线上传输,同步到新农都水产市场采购商的“浙食链”系统,实现从产地直接推送溯源信息。
中午11时,运输车辆到达新农都水产市场。照例,市场经营户郑挺打开“浙食链”系统。“你看,只要打开‘浙食链’,这批鱼的信息一清二楚。比起以前渔民提供的纸质证明,更方便安全可信,而且保证了信息的可追溯性。”他说,这张“电子身份证”,让经营者采购得安心,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从鱼塘到餐桌,全程可溯,这得益于水产品全流程数字化追溯模式的创新。作为全国淡水养殖重要起源地,2024年,全市渔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我市于去年6月启动试点工作,以庆渔堂为试点单位、以大口黑鲈为试点品种,推进水产品全流程数字化追溯。
“水产品从养殖环节进入交易市场,往往会发生多次交易流转行为,存在追溯信息断链、货证比对难等情况。”南浔区市场监管局介绍,试点启动后,从产地侧完成“溯源+检测”的上游追溯链,将信息推送给下游经销商,实现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保障了水产品追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截至目前,试点水产品全流程数字化追溯已覆盖34家养殖户,累计销售水产品327吨。市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处处长闻雪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