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阳春三月,大地回春,万物复苏。2月23日,在连云港市赣榆区沙河镇大鹏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葡萄大棚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眼前。葡萄架下的菌垄上,一丛丛赤松茸破土而出,菌伞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仿佛是初春的珍珠。村民们忙碌地穿梭在菌垄间,细心地采摘着每一朵新鲜出土的赤松茸。
赤松茸
据了解,赤松茸又名大球盖菇,个头大、肉质厚、味鲜美,市场供不应求。“赤松茸,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食用菌类,把它培在果树林下,能降解部分培养料,给土地增肥。我们利用农业大棚冬闲期间进行种植,其经济价值高,多一份很可观的收入。”大鹏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克波,边熟练地采摘着赤松茸边说。“赤松茸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市场前景广阔。”谈及今年的收成,刘克波说,“赤松茸一般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可播种,自然气温最高不超过25摄氏度。亩产量在5000—6000斤,目前市场回收价格每斤7—12元,我们棚内种植了50余亩,预计产值250万元。同时,赤松茸是在冬季闲置的葡萄大棚内种植的,待赤松茸收割完成后又开始种植葡萄,确保‘菌果’两收。”
村民正在采摘赤松茸
像刘克波所说,这样的“菌果轮作”循环模式,让原本闲置的水果大棚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废弃基质还田作为有机肥,为当地农田两季种植提供充足肥料,既节省化肥成本,又实现了一田多收,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
“种植赤松茸不仅为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还推动了秸秆的高质化利用,形成了一种绿色循环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附加值,还生态环保,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赤松茸主要以农作物秸秆为种植原料,为赤松茸提供充足的栽培原料,栽培结束后的基质可直接还田,既能让秸秆循环利用,避免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又增强土壤活力。
村民正在采摘赤松茸
与此同时,为帮助秸秆加工解决秸秆存储霉烂问题,赣榆区因地制宜,利用农村空闲场地作为堆场,购置秸秆捡拾打捆机、搂草机、装载机、揉丝机等设备,提升各村秸秆收储转运和初加工能力。在水果种植大棚旁的一处场地上,整齐堆放着已经打捆好的秸秆,村民们正忙碌地生产秸秆饲料块,粉碎、揉丝、除尘、压缩,最后在生产线末端“吐出”一块块压缩好的饲料,被送往牛羊养殖场,原本一文不值的秸秆,成为养殖户争相抢购的“香饽饽”。
通讯员 司伟 李凡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