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伟
那年《深泽县志》编纂完毕,县里的负责人买上礼物赶赴北京,请吕正操将军题签。吕将军怪罪道:“花这个钱干啥,把咱那肉糕给我带半盆多好!”
肉糕是深泽街头的寻常小吃,用刚出炉的烧饼夹上,再来一碗豆腐脑,堪为深泽人早餐的标配。吕将军是东北人,怎么会惦念地处冀中平原的深泽的小吃呢?
据史料记载,1937年10月14日,吕正操率部在晋县小樵镇宣布脱离东北军建制,改编为人民自卫军,随即北上进驻深泽县城,建立中共深泽县委会、抗日县政府和县大队,书写了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打击日伪军的光辉一页。
由此可知,深泽是吕将军革命生涯的重要节点,深泽的老百姓也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与吕将军结下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戎马间隙,当地的小吃肉糕颇合吕将军的口味,凝固为毕生难忘的味觉记忆。
深泽肉糕用料简单,制作工序也不繁复,其由来值得一说。相传深泽肉糕起源于深泽县西河村,原名“西河肉糕”,创始人李洛提生于1871年。李洛提成年后在一富户的肉坊里打工,年终,他分得一块驴肉,由于家中人多肉少,他将驴肉斩成细粒,混入大量淀粉,蒸熟切片后当成肉来食用。味美可口的西河肉糕就此诞生,至今已传承五代,并被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多次改良,深泽肉糕的制作工艺已十分成熟:以红薯淀粉为主料,香油、驴肉(或猪肉)为辅料,将肉斩成细粒,加红薯淀粉、香油和多种调料,用煮肉的老汤搅拌均匀后大火蒸制,成品色泽红亮,香而不腻,老少咸宜。和多数名小吃一样,深泽肉糕的口味取决于独家的调料配比。邻县的驴肉焖子,形貌与深泽肉糕颇为相似,所不同之处,还是特有配方成就的味道。
肉糕可作主食,可佐餐佐酒,最大众的吃法是夹在吊炉烧饼里,当地称“烧饼裹肉”;肉糕、烧饼裹肉、扒糕,号称“深泽三绝”。旧时业界曾有不成文的规定,卖烧饼的不卖肉糕,卖肉糕的不卖烧饼,但两个摊位一定紧邻。作为“产业链”的上游,卖烧饼的掌握“主动权”:要是两家合作愉快,卖烧饼的会在烧饼中间做个“舌头”,添加肉糕时,有这个“舌头”顶着,就算没加多少,也显得十分饱满;要是两家合作不愉快,卖烧饼的就不在烧饼中间做“舌头”,添加的肉糕自然就要多一些,成本因此增加。虽是趣闻,却也暗含和气生财的民间智慧。
按照今人“再也吃不到当年肉味”的喟叹来推测,相信吕将军吃的深泽肉糕,因为食材的天然纯正,因为百姓的精工细作,绝对是最正宗的,味道一定胜过现在。
不只晚年的吕将军惦念深泽肉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口流动日益活跃的当下,很多漂泊在外的游子也时常想起家乡的味道。闲来无事,我在微博检索深泽肉糕,所得结果中,博主近的在北京、在天津,远的在成都、在三亚,甚至在海外。一位底特律的博主感慨道:“弄个汉堡夹两根火腿肠,就当老家的烧饼裹肉吧。”乡愁溢于言表。
不少谍战剧里,潜伏的特工都要牢记一份虚构的个人履历。我曾和朋友戏言,识别特工,考察方言和地方小吃更有效,尤其是那些小众的方言俚语和小吃。
在外工作三十年,老家来人时,总会给我捎一些肉糕。时过境迁,老家的中老年人都不怎么吃肉糕了,嫌油大、糖多,怕血脂高、血糖高。看来生活好了,无论城乡,人们都开始讲究健康饮食,进而给深泽肉糕这一“非遗美食”提出了新课题。
在三餐不定甚至食不果腹的战争年代,咬一口带有脂香的深泽肉糕,该是多么幸福、多么惬意的事。即便今日想来,依然垂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