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陈锋
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与证监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内容很丰富,特别是通报了打击证券违法犯罪的众多成绩,令投资者感到欣慰。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证监会副主席李明还提及,与驻会检察室共同推进重大案件办理,已移送案件在刑事程序中的落地率、实刑率、重刑率显著提升,对证券犯罪行为形成强有力震慑。2024年共移送各类案件163件,移送涉嫌犯罪主体600余人。
"实刑率"非常亮眼。笔者一直很关注证券犯罪案件尤其是违法操纵市场案中,犯罪分子多被判缓刑的问题,认为打击力度不够、犯罪成本较低,是这类案件在资本市场层出不穷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曾跟踪一起证监会重点督办的操纵市场案,该案被移送公安机关时,证监会还专门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了该案的重大负面影响,但几年后,法院的判决是判三缓五。
证券犯罪对于人心的冲击,远不如杀人、强奸等恶性暴力犯罪大,媒体和舆论关注度较低。另外,这类案件受害人往往不具体,很少有受害人持续、大力地发声或维权,再加上犯罪主体经济条件较好,在搜集证据、辩护中用力较足,所以往往经过一审宣判、二审上诉后,容易被高举轻放,以缓刑收场。
缓刑率高、实刑率低,是值得警惕的。
部分企业和社会公众对证券犯罪的认识还存在偏差,认为一些证券违法行为只是市场竞争中的“擦边球”,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危害性,导致在司法实践中,证券犯罪判处实刑率较低,影响司法判决的法律效果。
经济犯罪虽然在社会心理层面造成的冲击不一定强烈,但有些涉及金额巨大,给国家、企业和众多投资者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社会稳定,这类犯罪的危害程度并不亚于某些恶性暴力犯罪,不应简单地认为判缓刑问题也不大。
刑罚不仅具有惩罚犯罪的功能,还具有预防犯罪的目的。对于经济犯罪,如果过于宽松地适用缓刑,既难以防止犯罪人再次犯罪,也难以对潜在的犯罪起到威慑作用。罚酒三杯、高举轻放只会让违法者更为肆意和疯狂。“让违法者倾家荡产、牢底坐穿”落到实处,才能遏制不良趋势。
资本市场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企业融资的重要场所,也是数亿老百姓投资的重要渠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中国证监会工作的重中之重。证券违法犯罪越少,资本市场越健康,保护投资者权益才不会沦为空话。
很高兴看到有关方面已经认识到“实刑率”的重要性,并对这一指标进行了强调。我们相信,未来缓刑率较高的问题会得到改变。
我们对司法机关的建议是,对证券犯罪案件的量刑,既要考虑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也要充分考虑对企业发展、就业稳定和市场稳定等因素的影响,但不能以牺牲法律的公正为代价。对于犯罪情节严重、社会危害大的案件,要坚决判处实刑,同时通过合理的措施尽量减少对企业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编辑:麻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