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网讯(刘晓丽 李健)在贵州清镇市新店镇,隐匿于尘世的鸭甸河村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个距离清镇市区55公里、距贵黔高速东风出口4公里的村落,不仅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着外界的目光,更以其顽强的抗争精神和不懈的奋斗历程,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史诗。
饱满诱人的桑葚果鸭甸河村全村涵盖汉族、布依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村域面积4.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62亩,荒山林地914亩。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自然绘制的青山画卷,也因此拥有“乌江百里画廊小三峡”之美称。然而,鸭甸河村的村史更是一部人与自然环境顽强抗争的史诗。过去,由于地处河谷偏远山区,田高水低,村民们长期饱受缺水缺电的煎熬。1974年,鸭甸河村在历届村委以及乡贤能人的带领下,开启了修建鸭甸河电站的征程。经过210多天的共同奋斗,1975年4月13日,围堰工程迎来决战时刻。1980年12月,鸭甸河电站竣工发电投产,彻底改变了村民们缺水无电的面貌。
鸭甸河风光随着电站的成功建设,鸭甸河村的命运之轮继续转动。上世纪80年代,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土地资源肥力不足、产业发展滞后的困境,鸭甸河村历届村委审时度势,提出“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方向。2017年,70后村支书范后金引进“桑产业”,带领村民们种起了果桑。如今,绵延数里的桑果林如紫色绸缎般铺展在喀斯特山间,桑葚的经济价值翻了好几倍,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
游客采摘桑葚产业的蝶变带来连锁反应。目前,鸭甸河村已发展桑葚1000余亩、李子800亩、核桃300亩、枇杷300亩、柚子100亩、经果林3000多亩。鸭甸河村江田精品果园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每年还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与。走进如今的鸭甸河村,古色古香的寨门巍然伫立,青山绿水的风光映入眼帘。12家由村民闲置房屋改造的民宿次第入眼,每逢节假日便一房难求。在河道两岸的峡谷中,一排排白色帐篷错落有致展开,吸引着自驾车的游客驻足观赏。仅2024年国庆长假期间,村里6家露营基地便以日均接待超800人次的流量,编织出热闹非凡的假日图景。
布依民宿鸭甸河村的山水,是造物主精心雕琢的杰作。两岸植被覆盖率超过8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是城市的4倍。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光伏板在屋顶有序排列,民宿与吊脚楼和谐共生。这个曾因缺水缺电而贫瘠的山村,如今已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典范。鸭甸河村的成功启示我们: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的革命,而是守本开新的进化。当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当农耕文明邂逅现代文明,鸭甸河村的故事正在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提供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