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如何评价、监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并及时指导实践工作是当前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发布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江苏目前通过发挥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作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先行区,江苏有责任在创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评价指标体系上走在前、做示范,这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区域探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
创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区域评价体系的实践价值
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发展是推动区域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工作方法。地方政府是推动区域现代化的重要主体,评价指标体系是引导地方政府推动发展的有效抓手和可行路径。评价指标体系之所以能够引导发展,关键在于所制定的指标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证明,只要设计出符合实践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就会有助于在宏观决策中降低现代化建设的社会成本,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奇迹”的重要经验。“好的”指标设计和考核方法,有利于经济转型和科学发展;而缺乏或“不好的”指标设计,则会造成地方政府因缺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准确理解而盲目推进。
创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评价指标体系是江苏“走在前、做示范”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一直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希望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准确把握“走在前、做示范”精神实质至关重要,除了要在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内涵上走在前、做示范,在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示范,在推动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上走在前、做示范以外,也应当在制定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上走在前、做示范,由此率先探索形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色与路径。
推进区域现代化需要具有区域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空间尺度较小的区域现代化与国家总体现代化存在一定差异,由此,区域现代化评价指标及标准与国家层面的现代化指标及标准就具有一定差别,科学地认识和运用这些评价指标和标准,客观地反映这些差异,是防止各地区在率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的最重要的方面。例如,避免采用某些与人均相关的指标进行评价,以免引发先发地区产生限制国内要素流动的冲动和行为。
区域性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和世界现代化理论,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相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定量评价的优化相对滞后。目前,对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讨论仍停留在学术层面,构建逻辑主要有二:其一,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来构建现代化指标体系;其二,按照中国式现代化五大基本特征来构建现代化指标体系。如何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特色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等,仍需进一步探讨。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省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逻辑
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监测现代化发展进程、评价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成果,还要通过监测评价,引导和促进各地各部门积极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工作中来。我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省域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需要体现:一是结合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以国内外既有的评价体系为参考。二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内涵为总体依据。需要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逻辑设计指标体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构成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根本目的在于将中国塑造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兴盛、社会公正、生态环境优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体现了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均对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目标,作出了战略部署。三是体现本地发展特色及阶段性特征,重点突出了中央赋予江苏“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并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等现有相关指标体系相衔接。特别是进一步突显江苏在开放型经济方面的特色和人民生活美好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四是贯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等最新讲话指示精神。
本指标体系是课题组对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省域评价的一项创新探索,其在实际运用中,在总体框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对部分指标进行调整、替代和优化。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省域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经过课题组反复研讨、筛选,并多轮征求相关专家及部门意见,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省域评价指标体系,共计7大类102项具体指标。
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可以从经济总量与经济效率、经济结构与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三个维度进行衡量。其中,经济总量与经济效率包含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额比重、苏南苏中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例6项指标;经济结构与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两化融合水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5项指标;科技创新包括科技进步贡献率、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4项指标。
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可以从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省、权力监督体系与党风廉政建设三个维度进行衡量。其中,全过程人民民主包含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大统战工作格局4项指标;全面依法治省包括立法领域深化改革、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公正司法执法体制机制、法治社会机制4项指标;权力监督体系与党风廉政建设包含权力规范运行的监督体系和有效机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2项指标。
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可以从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投资、文体设施建设、社会文明程度、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与现代文明构建四个维度进行衡量。其中,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投资包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政府财政支出中投入文化建设的比重2项指标;文体设施建设包含人均拥有文化体育设施面积、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2项指标;社会文明程度包括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社会文明程度指数、道德水平、诚信度4项指标;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与现代文明构建包含省级及其以上的非遗项目、现代文明创建(标志性的)2项指标。
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可以从居民素质、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社会建设四个维度进行衡量。其中,居民素质包含现代教育发展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每万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居民科学素质达标率、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镇人口比例7项指标;社会保障包括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或保障水平)、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或保障水平)、政府公共卫生投入规模占比、失业保险覆盖率(或保障水平)、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6项指标;社会治理包含体现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刑事案件发案率、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率、公众安全感(安全满意度)7项指标;社会建设包含城镇化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口结构均衡度(性别与年龄)4项指标。
生态文明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可以从碳排放、资源节约利用、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绿化水平、绿色产出六个维度进行衡量。其中,碳排放包含二氧化碳排放量1项指标;资源节约利用包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2项指标;污染物排放包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4项指标;环境治理包括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环境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5项指标;绿化水平包括林木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项指标;绿色产出包括绿色发明专利占比、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新能源汽车产值占比或生产量占比(或销售占比)、绿电占比(含光伏等)4项指标。
开放发展高质量。开放发展高质量可以从高质量外经贸发展,对“一带一路”的贸易与投资,园区与新区对外经贸的贡献,营商环境,参与国内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五个维度进行衡量。其中,高质量外经贸发展包括新三样(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占出口比重、服务贸易占外贸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数字贸易占比、跨国公司总部数5项指标;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贸易与投资包括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园区数量、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投资2项指标;园区与新区对外经贸的贡献包括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产值占比、省内园区与新区利用外资占比2项指标;营商环境包括营商环境指数1项指标;参与国内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包括区域市场一体化指数、兄弟省区市经江苏口岸出口占江苏出口比重2项指标。
人民生活美好。人民生活美好可以从居民收入、居民消费、住房与生活、社会就业、居民健康五个维度进行衡量。其中,居民收入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末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或居民收入分配的五等分收入比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4项指标;居民消费包括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城乡家庭人均旅游支出占人均支出比重3项指标;住房与生活包括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城镇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城乡家庭每户小轿车拥有量3项指标;社会就业包括城镇调查失业率1项指标;居民健康包括人均预期寿命、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城乡居民大病治疗水平3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