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建宁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最高层次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实现整体发展能级提升的关键支撑。城市群的形成离不开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人文认同,其高质量发展更需彰显人文关怀,发挥人文精神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2016年以来,江苏以沿江八市为基础,重点打造扬子江城市群,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和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成效显著,但与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网络化现代城市群”目标相比,在思想认识和政策举措层面还有一些瓶颈。运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思维,将长江文化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是一个必要且可行的思路。
扬子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需大力发展人文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关注人的价值实现与价值呈现,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群建设的主体经济形态,其以人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内涵高度吻合。扬子江城市群所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处于自在发展、内在发展阶段,联动发展不足,集群效应未充分彰显。原因在于评价标准过于看重GDP,没有从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高度作全面考量,导致要素流动不通、产业高度重合、深度融合不够、经济发展的长期主义缺乏。同时,扬子江城市群以长江为线串起,呈线性状,不满足“中心辐射式”发展要求,两端及中间城市不能有效带动周边发展。因此,扬子江城市群发展需寻求新经济发展范式,充分考虑沿江八市资源禀赋和要素特征,发挥人文因素的精神力量,推动更深层次、更重实效的集群建设。
扬子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可大力发展人文经济。扬子江城市群发展人文经济具有坚实基础。其八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已进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阶段。特别是推动城市群建设以来,在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对外开放平台打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万亿城市绵延带”。更为重要的是,八个城市皆沿江而居,长江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各市得到充分体现。长江文化的突出特性在推动人文经济发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经济发展的长期主义,深入挖掘扬子江城市群的丰富人文精神,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为沿江八市人文经济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纽带,为城市群建设创设新的发展思路。人文经济发展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需满足经济和文化已厚植形成一定基础的条件。扬子江城市群已具备一定基础和条件,但仍需面对客观限制。其发展需充分考虑人文因素,结合城市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发挥长江文化中的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等要素指引作用,构建城市群建设共同价值体系。
要将长江文化有效融入扬子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入挖掘丰富地域文化。扬子江城市群历史上属江南富庶地区,经济发达、人文日新,金陵文化、吴文化、淮扬文化及海派文化各具特色。如苏锡常地区工商业传统深厚,诞生过中国最早资本主义萌芽、产业工人和实业家群体。文化认同强,地域相连、方言相近、人缘相亲,易产生互动力量。南通等地受海派文化影响,历来有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理念,这些价值观念或人文理念是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文化意蕴。二是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文要素作为全新生产要素,可在要素资源配置中发挥倍增效应。扬子江城市群建设要破解行政壁垒高过集群命运共同体、区域竞争大过区域协作等问题,首先在人文共识上下功夫,努力达成文化同向、理念同宗和实践同步。要学习借鉴先进发展理念和人文价值,结合城市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长江文化要素为指引,构建城市群建设的共同价值体系。三是充分发挥人文要素的集聚作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关键难题是跨江融合与协同发展。如南京跨江拓展发展空间;江阴、靖江虽是跨江联动首创,但因分属不同行政区划,融合发展遇瓶颈。此时,文化先行、思想先变,为产业自主融合提供政策支持是较优选择。扬子江城市群呈带状分布,不利于中心发达城市牵引,而以文化优势牵引集聚,能起到独特作用,从而形成“苏州和南京向内牵引”及“锡常泰都市圈辐射发展”联动格局。
(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