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落实承保理赔“双精准”要求 持续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访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负责同志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农业保险已成为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重要环节。就持续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日前,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以下简称“财险司”)负责同志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

《金融时报》记者: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目前发展情况如何?在服务“三农”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成效?贵司在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方面重点做了哪些工作?

财险司负责同志:农业保险作为我国现代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和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和保障农民收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5年来,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6.2%,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2024年,农业保险为各类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5.2万亿元,惠及农户1.5亿户次,综合赔付率达到81.5%,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扩面、增品、提标”为重点,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持续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制度机制,农业保险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金融监管总局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在配合出台政策文件的同时,完善机制、强化监管,多措并举提升农户获得感。着眼于承保理赔关键环节,出台《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办法》;会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升农险业务“双精准”。针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出台农险经营条件管理办法、农险精算规定等多项制度规范,强化现场检查、问题整治等行为监管,建立问题产品通报机制,保持监管高压态势。经过持续努力,农业保险制度框架和监管机制不断完善。

二是鼓励创新发展,“扩面、增品、提标”不断升级。近年来,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农业保险覆盖率均超过70%,2024年农业保险深度超过1.5%、密度超过800元/人,均达到了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目前,我国农业保险承保品种基本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各个领域,新疆红枣、洛川苹果等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蓬勃发展。与此同时,高保障险种也在不断扩大范围。如重要油料作物大豆,2024年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政策覆盖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全域及其他省份种植面积的50%,2026年将实现全国覆盖。

三是加强基础建设,农业保险发展根基不断夯实。金融监管总局持续推动农业保险基础建设,指导完善全国农业保险信息管理平台。目前,农险承保理赔线上化已覆盖全国主要农业大省。另外,指导保险业协会出台种植业、养殖业、森林保险承保理赔服务规范,发布重要险种示范条款,提升行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编制《农业保险产品开发指引》,保护农业保险投保人、被保险人合法权益;指导精算师协会发布全国338个地市的三大主粮成本保险基准纯风险损失率表,提高产品定价科学化水平。

四是提升服务水平,参保农户获得感不断增强。金融监管总局指导保险行业加大投入,持续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能力。一方面,基层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目前,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点基本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域和95%以上乡镇,网络覆盖面和市场渗透度在“三农”领域金融服务中居领先地位,提高了农险服务的可获得性,也有力支持了乡村就业。另一方面,科技赋能助推农业保险发展。金融监管总局出台农业保险相关服务规范,鼓励保险公司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完善精准高效查勘定损机制,提升承保理赔效率。在摩羯台风等灾害期间,农业保险在理赔减损、维护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受灾农户好评。

《金融时报》记者: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去年,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全国全面实施。当前,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在全国实施的效果如何?

财险司负责同志:2024年,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在全国范围实施,覆盖省份由2023年的19个扩展到29个,有力推动了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切实保障了种粮农户切身利益。

在稳定农户种粮收益方面,2024年,我国华北、黄淮部分地区旱涝急转,广东、福建等多地受台风、洪涝影响,湖南、浙江等多地受病虫害影响,部分玉米、水稻和小麦产区受灾严重。得益于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受灾农户及时获得赔付,金额总计287亿元,较往年大约提高35%,有效弥补了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稳定了农户种植收益。

在促进粮食生产方面,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彻底消除了农户对成本投入损失和市场价格波动的担忧。以浙江为例,2024年,受病虫害等因素影响,水稻等主粮作物减产,当年保险为2.7万户次农户赔款6.3亿元,赔付率达到141%,基本维持了农户家庭农业生产和生活开支。这一举措极大地稳定了农民种粮信心,让农民敢于加大农业生产投入,持续投身粮食种植。

《金融时报》记者:当前,我国农业保险服务工作更加重视灾前防预。为推动农业保险风险减量工作,贵司推出了哪些具体的政策举措?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引导财险业发挥好农业保险防灾减损作用?

财险司负责同志:金融监管总局积极推动保险行业主动作为,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政策上引导规范,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鼓励保险机构将风险减量服务嵌入企业管理和生产流程,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一揽子风险减量服务,构建风险减量服务新模式。另外,要求保险机构加强防灾减损管理,据实列支防灾减损费用,依法合规做好防灾减损工作;要求保险机构强化与农业防灾减损体系的协同,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

在实践中积极落实,推动建立预警信息发布机制,保险机构在灾前通过短信平台发送预警信息,协助农户灾前抢收、大棚加固等,有效降低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鼓励行业加大救灾资源投入,保险公司深入一线协助开展救灾,尽可能缓解农田、圈舍积水情况,降低灾害损失。

此外,我们要求行业尽赔快赔预赔,畅通农险理赔绿色通道,无论农作物发生全损或者部分损失,都要优化流程手续,且尽可能提高查勘后的预赔付比例。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多部门、常态化的防灾减灾联动机制,不断拓展风险减量管理广度和深度。强化科技赋能,鼓励遥感、无人机、农业物联网等在农业风险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提升灾前防预防损效果。

《金融时报》记者: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还面临哪些挑战?为进一步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接下来,贵司将在哪些方面深入发力?

财险司负责同志:我国农业保险这些年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在发展过程中,有些问题也逐步显现。

一是农业基础数据共享亟待深入。农业保险产品开发及保险服务过程中需要大量农业生产相关信息,由于目前信息共享尚不完善,部分关键数据获取和共享效果不佳,一定程度增加了农业保险经营成本,降低了农业保险服务效率。

二是保险公司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保险公司基层网络和人力投入有限,加之种植业养殖业的复杂性,保险公司有时存在管控手段不够、操作不精准不规范、时效性难以保证等问题,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三是农险科技赋能投入不足。目前农业保险服务水平与农户需求仍有差距。部分地区、部分环节,农业保险科技应用比较薄弱,不同公司科技投入也存在较大差异,传统人力查勘定损等模式较普遍,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以提高投保理赔精准性为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持续夯实农业保险发展基础。加强数据共享,会同相关部门推进耕地、林地、生猪等基础数据与保险数据印证比对,提升农业保险数据准确性。二是加强合规能力建设。深入落实“双精准”文件要求,提高业务合规性,切实保护投保农户合法权益。加强农险业务监管检查,强化合规经营意识,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三是提升承保理赔服务质效。鼓励保险公司加强科技手段在农业保险领域的应用,推进业务线上化,多种方式解决痛点难点,促进农业保险提质增效,更好地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落实承保理赔“双精准”要求 持续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访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负责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