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河南省武陟县民政局:办暖心事 解百姓忧

转自:中国民政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近年来,河南省武陟县民政局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以多元救助兜牢民生底线,以暖心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以文化赋能为民政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悠悠百姓事,枝叶总关情。一项项利民举措落地的背后,是武陟县民政局为民爱民的不变初心,更是民政服务对象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4年,武陟县民政局被授予“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多元救助

让困难群众生活无忧

  “党的政策就是好,民政干部主动上门为我们办理了低保。”谢旗营镇徐庄村的程丽(化名)谈起如今的救助服务,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程丽一家原本依靠儿子打工维持生活。2024年年初,程丽的儿子突发心脏病离世,儿媳离家出走,留下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就在这个家庭陷入困境之际,村民政协理员入户走访发现了这一情况并及时上报。民政部门按程序把程丽一家纳入低保范围,让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程丽一家能得到及时救助是武陟县民政局创新社会救助工作的生动写照。该局深入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的动态监测,将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兜底保障范围。

  “我们建立‘大数据+铁脚板’工作机制,确保救助工作不留死角。”武陟县民政局社会救助股负责人郭保卫介绍,一方面,民政部门与卫健、医保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另一方面,依托省级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县民政局拓宽主动发现渠道,实现对困难群众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

  在做好政府救助的同时,武陟县民政局还积极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通过创新实施多个特色慈善项目,满足困难群众个性化救助需求。

  来自低保家庭的明明(化名)就是武陟县民政局实施特色慈善项目的受益者。明明的母亲患有精神障碍,父亲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得益于“跟踪助学”项目,明明从高中起每年都能获得慈善助学金。通过“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项目,他的母亲得到了专业康复治疗,精神状况明显好转。如今,明明的母亲已能自理并能做简单家务,父亲也能打些零工补贴家用。

  “慈善救助有效弥补了财政资金的不足,提升了救助效能。”武陟县民政局慈善事业促进股负责人郭萍表示,“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慈善项目,整合社会资源,为更多有需要的群众送去温暖和希望。”

家门口养老

让农村老人晚年更幸福

  清晨7点,嘉应观镇东水寨村95岁的金英(化名)老人准时来到慈善幸福院,等待享用早餐。看电视、锻炼身体、与老友拉家常……自2018年幸福院运营以来,到幸福院去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不仅解决了她的一日三餐问题,更为她排解了孤独。

  东水寨村慈善幸福院建筑面积1100余平方米,设有餐厅、休息室、台球厅、书画室、康复医疗室等,为村里的高龄、独居、空巢、特困老人提供一日三餐、生活照料、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服务。此外,幸福院还定期举办义诊、免费理发、文艺汇演等活动。老人每月只需缴纳100元,便能在家门口享老。

  “我们通过‘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村集体拿一点、老人自己交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确保幸福院可持续运营。”东水寨村党支部书记朱保平介绍,幸福院每月都会举办饺子宴,由村里的志愿者为老人包饺子,费用由爱心人士捐赠。如今,慈善理念已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村民办喜事时,都会自发给幸福院送3桌喜宴,与老人们分享喜悦。

  目前,全县共有168个农村慈善幸福院,各村通过政府扶持、慈善助力、集体兜底、企业冠名、公建民营、个人交费方式保障运营,让农村老年人实现就近养老。

  记者了解到,武陟县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在县级层面,建成武陟县养老中心;在乡级层面,建有11个乡镇敬老院、4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6个医养中心;在村级层面,除农村慈善幸福院外,还建有18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文化传承

为民政事业注入新动能

  在木栾街道高伊村,村民以种植蔬菜为生。以前,通往蔬菜大棚基地的道路虽已硬化,却因没有名字而让外地客商难以找到,种植户不得不频繁到村口接人。如今,随着“乡村著名行动”的推进,这些“无名路”有了名字,不仅方便了客商采购蔬菜,还提升了蔬菜品牌的知名度。

  记者了解到,武陟县民政局印发乡村道路命名规则等文件,以村为单位全面梳理排查区域内街路巷、公共服务设施等地理实体名称,并有序推动地名采集上图工作。

  位于乔庙镇的关王庙村,因村中有一座关王庙而得名。在“乡村著名行动”中,该村结合人文历史,将6条南北向的道路分别命名为忠义巷、信义巷、仁义巷、明义巷、诚义巷、勇义路,展现了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我们注重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讲好地名故事,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武陟县民政局区划地名办公室主任孙志明说。

  在武陟县,文化不仅是乡村的记忆与乡愁,更是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指导慈善组织、乡镇(街道)依法依规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营造人人可慈善的良好氛围;深化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推动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利用清明节等节点宣传丧事简办;强化孤残儿童福利保障,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文化传承,以软实力激发民政事业发展新动能。

  “下一步,武陟县民政局将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提高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民政服务能力。”武陟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曙东表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河南省武陟县民政局:办暖心事 解百姓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