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邢台发布
特色产业集群亮点扫描
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
沙河市推动玻璃行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2月28日,在位于沙河市的德金·鸿昇玻璃产业科技园内,石英砂原料经过智能化生产线的淬炼,蜕变为晶莹剔透的玻璃成品,整个过程不出园区即可完成。这不仅是生产效率的飞跃,更是当地玻璃行业全产业链深度优化升级的生动写照。
近两年,该市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打通玻璃原材料、燃料、产品生产、贸易销售等环节,提升企业融资、用地、人才、政策等领域赋能水平,构建起全链条贯通产业生态,促进传统玻璃产业“老树发新芽”。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绕不开降本增效。当地受共享工厂理念启发,推动实现纯碱产地集中直采、石英砂本地集中开采、清洁能源集中供应。“‘三个集中’让企业少花钱,还能增效益。”沙河市玻璃产业工作专班办公室负责人李彦峰说,沙河玻璃行业总产值从2022年的236亿元提升到了2024年的350亿元,总产能全国占比突破10%。
“上游”实现了降本增效,“中游”则以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升级。2022年以来,沙河市累计投入34亿元,推动8条生产线完成智能化改造、4条生产线加快技改步伐。按年度制定的技改计划,今年将完成10条生产线改造,至2028年总投资220.5亿元实现全产线升级。与此同时,沙河市16家玻璃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创建9个省级创新平台,培育3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玻璃规上企业实现首席质量官全覆盖。
产业升级催生新发展动能。2023年7月上线的玻璃价格指数,通过60余家主流媒体每日发布,让沙河成为全国玻璃期货定价基准。“玻璃期现商贸中心已吸引45家企业入驻,期现结合销售额占比突破50%。”沙河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石东辉说,未来金石信远汽车玻璃项目投产后,沙河将实现从石英砂到汽车玻璃的全链条本土化生产,填补全市高端汽车玻璃制造空白。
在全产业链系统重塑下,沙河玻璃产业正实现质的飞跃。当地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预测,到2028年,沙河高端玻璃产品占比将从18%跃升至72%,单位能耗下降5%至10%。
构筑立体支撑网络 建立常态监管机制 创新体系建设成果
平乡县推动童车产业集群质效双升
2月28日,位于平乡县的邢台金天儿童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员工们加紧生产童车产品,质检人员则通过追溯系统对生产进行全流程监测。“得益于全县构建的质量管理体系,我们制订了高于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儿童自行车安全要求’企业标准,成为企业标准领跑者企业,生产的产品远销欧美。”企业副总经理赵天奇说。
近年来,平乡县聚焦自行车童车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创新构建“三力并驱、三化联动”质量提升体系,推进标准创新、品牌培育,让童车产业迈向高端,走出一条“质量强产”的新路径。
围绕构建起立体化质量支撑网络,平乡县大力实施“质量强县”战略,成立2个质量提升专班,整合市场监管、科工、审批等部门资源,形成协同联动格局。每年设立50万元助企引智奖金池,实施发明专利补助、质量奖评选等激励政策,对获评质量管理提升标杆企业给予税费减免等帮扶。同时,邀请相关认证机构指导帮助小微企业建立质量管理团队,并邀请中轻联、广州威凯等企业助力3C强制认证,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着眼建立常态监管机制,平乡县在积极引进外籍质量专家的同时,推动首席质量官制度向中小企业延伸,通过制定工作指南、组织专题培训等,培育质量管理核心力量,形成“国际智囊+本土服务”双轮驱动模式。全力推动3C认证管理,开展质量管理认证服务,工业产品75、76号令执行等工作,带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并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构建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质量监管闭环。
聚焦创新质量体系建设成果,平乡县建成全国唯一的自行车知识产权快维中心,专利授权周期由半年压缩至7天;打造全省首个产品质量追溯平台,428家企业接入系统,实现质量问题精准溯源;整合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资源,打造省级检验检测协同创新平台;设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大厅,梳理27项工作要点,提供精准服务,促进区域产业链整体升级。
“质量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为产业集群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平乡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解瑞华说,他们将制定完善更多质量标准,强化头部企业应用执行,以质量体系建设推动童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