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打工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也反映了打工者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日前,“劳动者的星辰:打工文学回顾展”在广东东莞展览馆拉开帷幕,以百件展品、千行文字,为改革开放的“心灵史诗”镌刻下温暖注脚。
展厅内,泛黄的《南飞燕》杂志、文件、照片、报纸共同陈列,仿佛时光隧道,串联起打工文学从“草根呐喊”到“文学品牌”的蜕变之路。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柳冬妩驻足于自己的诗集前,感慨道:“打工文学不仅是一部迁徙史,更是一部用血泪与希望浇筑的情感史诗。”这位昔日的玩具厂工人,如今已成为国家社科项目的主持者,其专著《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被镌刻于“东莞之路”石刻群,成为改革开放的文化地标。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千万打工者涌入珠三角,其中一些写作者化身文字的“守夜人”,王十月在工棚里构思《国家订单》,郑小琼用诗行解剖《铁》的冰冷与坚韧,柳冬妩以《我在广东打工》叩响《诗刊》大门……这些从东莞流水线走向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的作家,用笔尖将个体的漂泊升华为时代的史诗,为打工文学注入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本次展览以“破壳初生”“羽翼渐丰”“振翅高飞”“翱翔天际”四部曲,通过大量的文献、图片,勾勒出打工文学四十年脉络。
据东莞阳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