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卫视《丝路大讲堂》
3月2日 21:30
与您相约 不见不散
三十多年前的一次文物普查,唤醒了被黄沙掩埋了两千多年的古老驿站——悬泉置。悬泉置出土的数量巨大的汉简,记载了汉帝国行政事务、邮驿业务、与西域的商贸活动等诸多方面内容,再现了边关往事,并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华,其价值不言而喻。
何双全
曾任甘肃省文保所副所长、研究员。曾兼任四川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考古学、简牍学和古建筑学的研究。主持了天水放马滩秦汉墓群、武威五坝山与旱滩坡汉晋墓群、敦煌悬泉置遗址等重要考古发掘。
出版了《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和《双玉兰堂文集》等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荣获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甘肃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甘肃省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抢救悬泉置
悬泉置
悬泉置遗址出土汉简
1987年8月份的月底,第三次调查七、八天时间,刮了两场大风,我们在地面上捡到的文物就更多一些,捡到一个写字的汉简。咱们甘肃省是全国范围内出土汉简比较多的一个省,但这些汉简不是出在像悬泉置这样的遗址里头,而且是出土于长城沿线,这个点离长城很远,不在长城线上。
为什么有这样的遗址?为什么还有汉简存在?这就是一个新问题。 按照文物保护规定,不到万不得已,一般就原地保存,不进行考古发掘。
但是到1989年我们在敦煌去出差工作的时候,顺便在遗址上看了一下,在遗址上面已经出现了5个盗坑,这就明显表明这个遗址不能再长期保存了。
于是我们就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了抢救发掘的申请,1990年上半年到6月份以前,国家文物局很快给了批复,通过驿站遗址的抢救性发掘。
——何双全
出乎意料的发现
艰难发掘
悬泉置汉简
悬泉置汉简
悬泉置出土文物
有文字记录的汉简一共是25000枚,涉及到两汉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不管从政治的、军事的,从经济的,还是从事中外交流的,还是用于交通的,还是老百姓生活的,涉及到各个方面,研究内容很多。从工程技术的研究价值看,因为悬泉置遗址从选址、勘查、设计、施工和材料等等,都是有正规的一套程序的,都有一些研究资料。
这个遗址反映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我们看见的东西都是物质的东西,如文物就是物质的东西,但是物质的东西里包含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其文化价值,就包括了非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明这两个系统内容,很多器物也反映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汉代的文化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资料。
——何双全
两千年前的环保法重见天日
悬泉置遗址出土泥墙题记
这块泥墙的内容就是元始五年,也就是汉平帝的第5个年号,向全国发了一个诏令,规定一年在四季的12个月里,每一个月里你要做啥,不能做啥。这些条例,它原来名称就是《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内容就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环境保护法。发布到全国都要执行,原文件写在木简上。
——何双全
见证历史:重现千年前的丝绸之路
悬泉置出土文物
悬泉置遗址还原图
它的历史价值在哪里?汉代前前后后延续了两百年的遗址,这是真实的。就在丝绸之路上,就在敦煌。而且汉简文字记载得很清楚,它的使用过程、使用年代,和传世的文献《史记》和《汉书》是互相印证的,历史价值是不可置疑的。
——何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