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湖晚报
成长片段
蚂蚁的“高速公路”
N浙师大附属秀洲实验学校502班 赵相雲
指导老师 周孝娣
今天我在操场的榕树下发现一条“黑线”在移动,蹲下一看,原来是蚂蚁大军!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像一条会动的项链,我决定当一回“蚂蚁侦探”。
我用放大镜追踪,发现打头阵的蚂蚁触角总贴着地面,像在闻什么。后面的蚂蚁走到某个位置时会突然拐弯,就像马路上的转向标志。老师说过,蚂蚁会留下“气味密码”,我偷偷用树叶擦了擦它们的路线。果然!后面的蚂蚁突然乱成一团,在原地转圈圈,直到新的“侦察兵”重新找到路线,太神奇了!
最有趣的是看到搬运工蚂蚁合作抬饼干渣。三只蚂蚁用大颚咬住食物,像在玩“三人两足”,遇到小土坡时,居然有蚂蚁从队伍里跑出来当“台阶”,让同伴踩着过去。我试着在它们前方放了一粒白砂糖,马上有只蚂蚁用触角碰了碰同伴的脑袋,就像在说:“快来!这里有宝贝!”
回家查资料才知道,蚂蚁的触角能释放信息素,每条“高速公路”都是它们用气味画出来的导航。工蚁每天能搬运比自己重50倍的东西,相当于我扛着两辆自行车走路呢!
这次观察让我明白,再小的生命都有大智慧,大自然真是最棒的科学家!
那一抹小小的晚霞
N南湖区七星中心小学401班 魏子墨
指导老师 王月芳
黄昏之美,美在晚霞。晚霞之美,美在它那五彩缤纷的颜色,美在它那千变万化的形状。可我却留意到了一抹与众不同的晚霞。
有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不经意间向天空一瞥,我竟然看到了一处小小的亮光悬在空中。“那是什么啊?这么奇怪!”我疑惑地自言自语。定睛看一看,我发现它好像一颗闪烁的流星。“快看,那是一颗流星吗,妈妈?”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不以为意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过去,犹豫了下,惊讶地回答我:“咦,真的耶!是流星吗?是晚霞?”原来妈妈也不认识呀。于是,我建议妈妈拍照片传网上查查看,原来是一处小小的晚霞。
“妈妈,为什么晚霞只有这么小片呀?”我还是不解。“它可能只是一抹落单的晚霞,找不到兄弟姐妹啦!”妈妈笑着说。“好像是的呢,妈妈,你看它还在动呢,它为啥在坠落呀?”“因为它要赶紧追到同伴呀!宝贝。”听了妈妈的回答,我俩都笑啦!我和妈妈驻足在路边,一起观察着这抹小小的晚霞。“妈妈,晚霞的颜色不是五颜六色的嘛,而它却只是白色的,为什么呀?”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宝贝,你可真会观察,你看这抹晚霞的颜色确实没有像平日里看到的那样丰富多彩、五颜六色,只是呈现单一的白色,却也有自己独特的美呢。”妈妈似乎也被这抹晚霞所吸引。我觉得妈妈说得有道理,妈妈总是能把不起眼的事物说出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普普通通的放学路边,我和妈妈一起观赏着这不经意间的小发现,直到它完全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妈妈牵起我的手,一起开开心心地往家的方向走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用心观察,你会发现身边有诸多值得驻足观赏的风景:可能就是这抹不起眼的晚霞,可能就是一颗从石头缝里坚强生长的野草,可能就是水面荡漾起的一圈圈涟漪......
难以忘怀的练琴时光
N杭师大经开附小花园校区502班 魏 菲
我房间的角落躺着一把琵琶,每次看到它,都让我想起初学琵琶时难以忘怀的日子。
第一次在妈妈手机上看到弹奏琵琶的视频,我一下就被吸引了,只见那个人的手指在琴弦上动来动去,一会弹出特别激昂的声音,像千军万马在奔跑,一会又弹出很温柔的声音,好似小鸟在唱歌……我跟妈妈说,我也要学琵琶。就这样,我开启了漫漫学琴路。
四岁半刚开始学的时候可难了,琵琶比我人还大,我抱着琵琶,它老是晃来晃去,一点都不听话,妈妈只好在我的背后帮我扶住琴。一开始,老师让我用大拇指和食指练习弹挑,没一会儿,手指就又酸又疼。我学的第一首曲子是《小蜜蜂》,它的旋律是这样的:“533,422,1234555……”可是这样简单的旋律,当时的我却用了整整半个月的时间才勉强学会。我的两个手总是好像要打架一样,左手按了弦,右手忘了弹,右手弹了,左手又找不到音了。
夏天的时候,重重的琵琶压在我的大腿上,不一会儿,我的腿上就出现了深深的印痕。出了手汗,胶布还容易脱落。冬天的时候,手指冻僵了不灵活,必须先让手暖和起来才能练琴。扫弦的时候,一个不小心,手指上的皮肤就刮到了琴弦,疼得我龇牙咧嘴。
这些痛苦的经历让我好几次想要放弃,但是最终我都坚持了下来。现在我已经在学九级考级曲《流浪者之歌》了,我学会了很多指法和技能。每当想起初学琵琶时的痛苦经历,都让我难以忘怀。学琴很苦,坚持很酷。我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