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单鹂娜 张晶
榜样引领有利于青少年筑牢思想根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大力宣传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宣传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涌现出的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宣传具有爱国情怀的地方先贤、知名人物,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阐明了楷模事迹宣传对于新时代思想价值引领的重要意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善用楷模事迹资源,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榜样的力量培根铸魂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楷模事迹宣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载体,正从“故事讲述”向“价值引领”深化转型。这种转型不仅体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论创新,更蕴含着培根铸魂的时代命题,也赋予了楷模事迹宣讲更深厚的价值意蕴。
强化政治引领的应有之义。楷模以国家富强为念,以人民幸福为盼,忠心爱国、矢志报国,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觉悟,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通过楷模事迹宣讲筑牢青年“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让理想信念变得具体可感,引导青年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策。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楷模是时代精神的典型代表和人格化体现,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楷模事迹宣讲,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熏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赋能职业素养与创新精神。楷模的个人目标与祖国和人民同向同行,承载着职业精神与创新智慧的双重价值。楷模事迹使职业素养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可效仿的行为准则,以榜样示范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热情。楷模事迹宣讲将精神品质具象化、提供行为细节参照,营造了良好积极的教育氛围,极大强化了行为模仿的可操作性,成为推动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打造楷模事迹宣讲的育人体系
楷模事迹宣讲在塑造价值观、助力个人成长以及完善教育体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楷模教育不应止步于“感动瞬间”,而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培育工程,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授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整合资源构建育人精神图谱。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最需要思想伟力的引领和感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基,涵盖国家英模、行业先锋、校园榜样等多层次示范主体,由浅入深构建育人精神图谱。校内校外联合打造“大课堂”,构建“师—生—社”宣讲主体,打造“校—企—地”育人场域,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楷模精神嵌入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校园文化塑造中,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观引领的双向渗透,实现校企社协同育人。
创新宣传手段提升传播效能。要针对不同阶段青少年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定制宣讲内容,实现精准引导。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以场景适配增强活动时效性,增强青少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做好媒体矩阵传播,以线上线下融合构建“报、网、端、微”全媒体平台拓展传播广度,借助新技术打造沉浸式宣讲。通过互动化传播,以直播、弹幕问答等方式增强参与感,形成及时反馈便于动态优化宣讲内容,生动讲好爱国故事、大力传播主流价值观。
搭建实践平台构筑育人共同体。在“大思政”背景下,楷模事迹宣讲为校内校外资源整合提供了通路。建设实体化实践平台,善用“一站式”学生社区、红色教育基地、劳模工作室、校企实践基地等育人空间,推动由听事迹到践行精神的转化,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深化责任意识。完善制度化建设,建立“选拔、培训、宣讲、评估”闭环机制,以制度把关质量、以评估反馈效果,将宣讲纳入学生第二课堂实践内容,推动楷模事迹宣讲和育人实效双提升。推动社区融入,让楷模事迹宣讲下沉基层治理一线,让青年人在接受楷模精神感召的同时身体力行参与楷模精神传承。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