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以人民幸福彰显城市温度
□本报评论员
今年成都市两会,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新改扩建基础教育学校75所”“加快实施59个医疗卫生重大项目”等民生承诺;到预算报告里,“保持民生支出规模不减、占比不降”“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等民生账本;再到代表委员建言献策时,“建议将辅助生殖技术全面纳入医保”“建议允许有12岁以下子女的家庭申请弹性工作制”等民生表达……在两会的场域中,民生愿景得以充分表达、民生诉求得到坚定回应,在城市与市民的双向奔赴中,映照的正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使命初心。
以“交通治堵”为例,这是今年市两会的热议话题——
会场内,在2月26日晚的“代表·局长面对面”咨询交流会现场,代表们问得踊跃、局长们也答得务实,从断头路治理到公交车道占用、再到信号灯优化……你问我改,精准开出治堵药方。
会场外,成都治堵的成效正在显现,华西医院区域交通拥堵指数下降至2.44,早高峰缩短半小时;公交专用道优化调整后,有司机点赞道,“快了很多,可以说是调整到了我的心坎上。”
事实上,这种会场内外的碰撞与互动,不仅构成了为民办事的工作闭环,“提出诉求-回应承诺-解决问题”,也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践行,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治堵是成都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其间,也蕴含着为民办事的重要方法论。
把市民的“诉求清单”作为施政的“任务清单”,一方面,日常工作中要增强敏感敏锐的意识,善于洞察分析、倾听掌握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同时,要立说立行,对了解掌握的问题要及时作出回应、研究解决,尤其是其中的“老大难”“硬骨头”,更要以创新性办法、创造性思维应对之。
城市发展的温度,取决于市民的幸福体感,衣食住行游购娱,都是老百姓感知的触角。让我们一起将会场内凝聚的共识转化为会场外拼搏的干劲,把民生实事落实在群众心坎、将民生福祉落细到日常生活,让更多通畅的出行便利生活、让更多家门口的公园点缀生活、让更多惠民的保障温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