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深刻把握 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蕴

转自:衢州日报

  张立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提升到生态文明新高度。生态文明根本指向在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需结合社会环境、人文、物质资源等,融入现代科技元素,综合考量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升级转型、技术创新应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现代化,重建绿色思维方式、重构绿色生产方式、重塑绿色生活方式,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路径,催生一系列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多元发展、增强可持续能力的新生产力要素,多方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蕴含着

  重建绿色思维方式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正确理念的形成离不开科学思维。绿色发展关涉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绿色发展,必须转变传统思维方式,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综合运用创新思维、科学思维和系统思维,形成绿色思维自觉,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以创新思维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任何创新的成果都是创新思维和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每一次创新都必定起源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因时因地制宜、超越常规、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强化创新思维,加强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用制度红线守住绿色底线,用制度红利保障绿色发展。

  以科技思维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这就要求我们重建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思维,增强自主创新意识,聚焦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等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作用。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激活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力要素活力,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为驱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以系统思维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然而我国一个时期以来出现的削山造城、毁林开荒、开山挖矿、填湖造田、过度放牧等粗放式发展方式令人警醒。牢固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理念,从全局性角度出发,坚持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治理,保持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以承认自然生命和人类生命具有同等生存权利和意义为前提的绿色生产力发展,拓展生产力内涵,提升生产力发展质态,以促进绿色生产力发展化解生态困局,实现“自然必然性王国”向“生命共同体”的跃升。

  新质生产力蕴含着

  重构绿色生产方式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必须转变粗放式发展方式,转换生产力发展新思路,拓展生产力劳动新形态,发展生产力绿色新质态。

  转换生产力发展新思路。一个时期以来,传统精放式生产方式导致劳动对象要素由于原始来源受到破坏逐渐“不合格”,生态环境短板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有的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矛盾和困难习惯性回到追求粗放扩张、低效发展的老路;有的领导干部观念陈旧,名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新瓶装旧酒”;有的领导干部能力不足,面对国内外新环境新挑战,不知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等。对此,必须牢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拓展生产力劳动新形态。劳动是人的本质性力量,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新质生产力拓展了生产力的劳动新形态,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对劳动方式进行重组形成劳动新形态,包含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自然资源再生能力的修复、生态再生产功能的养护、物质循环与能量守恒秩序的维持、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生态家园的美化等保护和改善等劳动方式全面跃升。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观,遏制生产力的劳动对象要素的原始来源被蚕食、被侵蚀、被摧毁的趋势。坚持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生态财富与经济财富相互统一,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和保护和改善自然的劳动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推动生态资源的接续利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发掘生产力绿色新质态。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绿色成为生产力新质态。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形态,保护劳动对象的使用价值基质,实现生产力从向自然无限索取、高能耗重污染发展方式向绿色循环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大力度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更好支撑新型电力体系建设和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探索新型蓄能、虚拟电厂等智慧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高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新质生产力蕴含着

  重塑绿色生活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需要持续提升人们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自觉践行绿色生活理念,鼓励和引导公众在生活方式上加快向绿色消费转变,构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树立绿色生活新理念。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需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人们深刻认识自身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真正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做好宣传教育,构建绿色生活信息平台,让人们学习绿色低碳相关知识。推动绿色生活理念进学校、进社区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生活理念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主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培育绿色消费新风尚。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积极践行“光盘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倡导公共交通工具、新能源汽车、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鼓励居民家庭开展闲置物品交易和流通,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让绿色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绿色饮食、绿色穿戴、绿色办公和绿色出行,促进绿色低碳消费,加大绿色产品的供给,引导公众选用更加环保、节能、低碳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制定鼓励性政策,对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信贷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企业建立多元绿色产品供给体系,不断丰富和提高绿色产品的种类和品质,构建绿色产品供应链,促进从产品设计到回收的全过程绿色转型升级。

  健全绿色生活新制度。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完善有利于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进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建设,引导消费者购买环保、节能、低碳的产品。完善奖惩措施,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政府、企业、消费者等不同主体在绿色生产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推动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们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对铺张浪费、破坏环境等问题予以曝光,推动全体社会成员实现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作者单位系衢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深刻把握 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