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读诗,钻一回牛角尖

  ▌何仁

  我也是个爱读书不求甚解的人。近日读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竞钻进牛角尖。王维的这首诗的全文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传》的作者评述这首诗时写道:“诗首联起势平实奇特,结联自然妥帖,含不尽之意。尤其是中二联,以广阔的大沙漠作衬底,以天高气清的秋天作背景,以长河、落日、孤烟、归雁、征蓬五种事物组成一幅完整的立体图画。四句诗中的‘出’‘入’‘直’‘圆’,使这幅鲜明的图画有了动势,成为一幅包蕴着生命活力的图画……”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借香菱的口所说:“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于是,我接着找。但我不是为了换字,而是另有所图。钻牛角尖的活动由此出发。

  第一问题是:王维是在什么地方看到了“长河落日圆”?

  有的说是在酒泉东边的弱水看到的。有的说是在武威的石羊河看到的。这两种说法都不太靠谱。

  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是写他从西安到武威的旅途中的风光和碰到的事。上边的两种说法都和王维出使塞上无关,与“长河” 说法也沾不上边。

  我国的长河有两条,老大是长江(6300公里),老 二是 黄 河(5464公里)。“长河落日圆”就是黄河落日圆。那么,王维看到的落日究竟在黄河的哪个地段呢?

  当年王维从西安到武威有南北两条路线。

  一条是陇右北道:沿渭水河谷北岸西行至咸阳,与南道分路向西北走,经乾县、彬县、平凉、萧关在固原的东北30里处,到达会州治所会宁,然后经过靖远北城滩至会宁关,渡河再往西北走就到凉州了。

  另一条是陇右南道:与北道在咸阳分开后,往西经乾县、扶风、凤翔至会宁,再渡河至凉州。

  那么,王维当年走的是哪条道呢?《王维传》说他走的是北道,我也这么看。

  王维若是走南道从会宁关渡过黄河的话,占用时间也就几个小时,坐在木船或羊皮筏子上看到黄河落日圆的景象的概率并不大。何况唐代不比现代,出行者只能晓行夜宿,黄昏时分渡黄河更是少之又少了。

  走北道就不一样了。由咸阳往西走,经过萧关等县,到会州治所会宁。唐会州驻地会宁县在现今的白银市平川区。由会宁至靖远县会宁关渡河后再往西北走,有一百八十余里是沿黄河边缘往西走的,有两三天的路程。王维在这两三天的行程中,有足够的时间看到黄河落日。

  第二个问题是:大漠孤烟是烟还是风?炊烟、狼烟都没呈柱体直上云霄的阵势。山火野火是沿地面横着走的,不会有孤烟直上。只有沙漠里的大风能卷起沙尘及它能卷得动的东西,旋转着游动,形成柱状,直上青云。

  大漠,是蒙古高原大沙漠的专称。我国内蒙古西部的腾格里沙漠在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境内,离甘肃武威市很近,从2018年出版的地图上看,现在武威市已经进入沙漠圈了。

  阿拉善地区戈壁面积9.1万平方公里,并以大风著名,是我国最大的沙尘暴源头地。1993年后这里就发生了23次沙尘暴。阿拉善也有龙卷风的记载。

  据记录:某年“8月份一个下午,3点30分左右,有阴霾,天空被白云笼罩,周围一片安静,但地面上却突然形成一个龙卷风漩涡,很快龙卷风便与天空中的白云相接,直冲云霄。随着狂风肆虐,能够吹动的物体都被吹上了天空。甚至连牧民的蒙古包也被掀翻,差点卷上天空。”

  另一例,2020年8月9日,希拉穆仁草原天鹅湖度假村刮龙卷风,150个蒙古包被拆掉,员工宿舍被夷平。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王维,由西安走北道西行出使塞上,必须经过紧接腾格里沙漠的“河西走廊”。他是在河西走廊看到了阿拉善的龙卷风。正因为是远看,才能看到龙卷风的全貌。

  阿拉善沙漠的主色调是黄褐色,黄色的是沙,褐色的是砾石。龙卷风发作时,飞沙走石旋转着直上青云,形成带有底盘的近似大象鼻子的“柱体”。与地面连接的部分,颜色较深,往上就深浅各半,近乎黑白分明了。

  一千二百多年前,王维出使塞上,在河西走廊的东南端看到了远处的阿拉善龙卷风,才写下了“大漠孤烟直”的诗句。虽然当时还没有沙尘暴这个词,但他把在空中旋转的沙尘喻为烟,正说明王维极富想象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读诗,钻一回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