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风情》《雨林鹿鸣》《五十六个民族》……在海口市秀英区非遗传承人黄海桃那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下,一幅幅剪纸作品,出神入化,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剪纸技艺传承人黄海桃向记者讲述剪纸的过程。记者 吴兴财 摄海口市日前公布了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秀英剪纸荣誉上榜,成为代表秀英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秀英剪纸,这一源自明清时期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今在第三代传承人黄海桃的推动下,正逐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剪纸展示。记者 吴兴财 摄南海网记者 程小丹
从小耳濡目染 长大后拜师学艺
秀英剪纸作为节庆、婚嫁等场合的装饰艺术,寓意吉祥喜庆。随着时代的发展,秀英剪纸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还融入了海南的火山文化、椰风海韵、热带雨林、民俗风情等元素,成为展现海南地域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
在秀英剪纸的传承历程中,非遗传承人黄海桃功不可没。
剪纸技艺传承人黄海桃。记者 吴兴财 摄左手伏案,右手执小型美工刀,随着纸屑干净利落的脱落,秀英石山荔枝形象跃然纸上。“这是我创作的秀英区的石山荔枝,我喜欢用剪纸记录身边的人和事。”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了黄海桃精彩的人生,也刻下了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黄海桃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她的剪纸生涯始于家族传承,自幼受爷爷剪纸技艺的熏陶,她耳濡目染间掌握了“一剪成形”的绝技。虽未经系统学习,她却凭天赋和观察剪出了有模有样的作品,并赠送给邻里。
黄海桃学的专业是美术,1987年从琼台师范学校毕业,算是海南最早的一届美术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她又参加了海南师范学院美术系函授,被分配到昌江当美术教师。从那时起,她就在课余时间边画画,边随手练习剪剪纸。
“我的父亲曾当过木工,从小就喜欢用父亲的刻刀凿凿刻刻,加上我本身有绘画功底,剪纸的潜能很快就显露出来了。”从最简单的花纹,到自己构图,她越来越遂心应手。
剪纸展示。记者 吴兴财 摄1998年,黄海桃调到海口。“有一次我到书店买书,看到了一本剪纸专业书籍,那时才知道原来剪纸是一门艺术,剪纸作品不单造型美观,还具有悠远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了书,黄海桃边学习边探索,对剪纸艺术创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无师自通的黄海桃,为了能剪出更精美的作品,她还利用暑假,只身拜访剪纸艺人,学习剪纸技艺。一把剪刀、一支刻刀,经过老师的精心指点,黄海桃的技艺愈加纯熟练达。
黄海桃正在创作剪纸。记者 吴兴财 摄将海南少数民族风情融入剪纸,花三年剪出获奖作品
除了拜师学艺,黄海桃还经常利用假期到黎村苗寨采风、体验生活,以此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因此,她的作品也充满了多姿多彩的海南民俗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被赋予了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生命。
“剪纸它在制作的时候是有过程的,第一个首先要有构思设计,如果是大幅创作,需要用铅笔描绘图案,随后进行剪裁或雕刻,这是传统剪纸艺术的基本步骤。”剪纸图案创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反复推敲,反复修改。
剪纸展示。记者 吴兴财 摄一张废报纸、草稿纸,都是她的创作工具。“我走到哪里就剪到哪里,剪刀、红纸都随身带着。”在创作的过程中,只要灵感闪现,黄海桃就立马先把图案画到纸上,随后再精心雕琢、细细加工。
在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建新村委会昌道村“黄海桃技能大师工作室”里,一幅长约5米、宽1.2米的剪纸作品《海南风情》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海口市秀英区剪纸技艺传承人黄海桃的剪纸工作室。记者 吴兴财 摄透过镂空,只见有人在黎锦坊劳作,有人在跳竹竿舞,近处是黎寨茅草屋、椰子树、槟榔树及大力神图腾,远处是田野、山岭、蓝天白云、海洋河流,浓郁的海南风情跃然纸上,颇具艺术感染力。这幅作品是黄海桃和另一位醉心剪纸的美术教师黄小娜一起创作的,历时3年,这幅作品还获得了“南海文艺奖”二等奖。
剪纸技艺传承人黄海桃在讲述剪纸的过程。记者 吴兴财 摄为了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黄海桃和黄小娜还合作完成了名为《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系列剪纸作品。该系列作品由两人历时3年潜心剪刻,每一幅都融入了相对应的民族服饰和背景元素,后又经过多次调整和修补才最终完成,寓意祖国民族大家庭团圆、圆满。
“这是一系列百蛇图,很多人对蛇存在刻板印象,觉得害怕,所以我设计时特意把传统剪纸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给蛇戴上一点可爱的元素。”今逢蛇年,黄海桃接到了不少亲朋好友的电话,无疑是请她剪几个带有寓意的作品迎新春,对此,她给朋友们送了一幅幅增添趣味与亲和感的蛇形作品,为这个喜庆的新年增添了一丝灵气。
不断探索将剪纸从单一的表现形式推向多元化
单色剪纸是剪纸艺术的基础,随着剪纸艺术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彩色剪纸的创作手法和技巧愈发丰富。近些年来,黄海桃在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剪和刻的协调之美,将剪纸艺术从单一的表现形式推向多元化。不仅将剪纸与书画艺术相结合,还开创了多彩套色剪纸,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她还首创在剪纸创作中使用亚克力板、不干胶、海南橡胶树叶等新材料,解决了海南湿润气候导致剪纸难以长期保存的问题,使剪纸艺术突破纸张材质的局限,向多元化发展。
“海南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厚重的地方,我的作品里都是海南文化带的作品,我们的文化底蕴越丰厚,创作的机遇和题材也更加多彩。”黄海桃是细腻的,也是旷达的。她的每幅作品都凝聚着她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更寄托了她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坚守与传承。
剪纸被塑封制作成挂件。记者 吴兴财 摄在题材内容方面,秀英剪纸也从以前传统的吉祥图案、花果草木动物人物等元素,到现在的现代生活、火山文化、椰风海韵、热带雨林、民俗风情等体现海南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精神面貌。
在造型特征上,它线条流畅构图巧妙,采用了锯齿纹、月牙纹等多种剪雕刻技法,使作品生动传神。此外,剪纸还注重色彩的运用,色彩上突破传统红白配色,运用能反映本土特色的绿色、蓝色等,使作品更加鲜艳夺目。
在黄海桃的剪刀下,海口骑楼、世纪大桥,大海、蓝天、椰子树、莲雾、黄皮、菠萝蜜、荔枝等等这些海南特色元素和标志性建筑,在她的艺术加工下,成为了剪纸艺术中别具一格的存在。
传承与创新并举,让秀英剪纸绽放时代华彩
从最初的爱好者到如今成为非遗剪纸项目传承人,对于黄海桃而言,剪纸已不单单是她的热爱,更多的是一份责任。2023年退休后,也鲜见黄海桃停下脚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喜欢剪纸,她开设非遗剪纸公益课堂,走进学校、社区、乡村,用形象生动的剪纸课在学生心中埋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剪纸展示。记者 吴兴财 摄“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剪纸艺术,让这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黄海桃说道。
秀英区文化馆在秀英剪纸的传承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秀英区文化馆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剪纸活动,如举办剪纸培训班、展览、比赛等,为剪纸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同时,文化馆还鼓励剪纸艺人与企业合作,开发剪纸文创产品,如剪纸书签、灯饰、墙面装饰、旅游纪念品等,让秀英剪纸从艺术殿堂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传承不是保守,而是要创新,时代在变我们思路也要变,我现在会学着年轻人的样子,看看年轻人喜欢什么,再和剪纸作品结合起来。”如今,在文化传承上,她也试着用视频的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剪纸,关注非遗,让非遗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活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们都说非遗需要保护和传承,我觉得做博物馆是最好的传承。”目前,黄海桃正计划兴建一所海口市非遗剪纸博物馆,进一步推动非遗剪纸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同时,她正在研究一批有特色的文创产品,计划为村民举办培训课,让民间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希望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领带动更多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黄海桃说。
一把剪刀,一张纸,让黄海桃与剪纸紧紧相连。在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息里,交织出旧日与现代的叠影。为了热爱,为了普及,更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代代不息,黄海桃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纸短情长,剪不完的,是传承与创新。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曾令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