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高管访谈】华鑫信托朱勇:破浪前行的中国信托业之回顾与前瞻

转自:中国信托业协会

中国信托业:立足本源提质效 扬帆破浪再出发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信托业发生了积极向好的可喜变化,回归本源之路越走越稳。截至2024年二季度,全行业信托资产管理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7万亿元,实现连续9个季度规模正增长。信托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除传统的家族信托、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外,家庭服务信托、风险处置服务信托、资管产品服务信托等也成为了信托公司发力的重点。

与此同时,在“一法三规”的基础上,信托行业监管政策的“四梁八柱”也逐步完善。在“资管新规”信托业务三分类新规的指引下,信托业不断突破创新、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运用灵活的机制和跨市场配置资产的优势,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投资文化。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信托公司经营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经营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此背景下,我国信托业应如何立足本源、守正创新,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支持高质量发展,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本期专题栏目邀请业内专家围绕这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信托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的时代大潮中,也须破浪前行,稳底盘、开新局、守正创新,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作为自2002年(信托元年)就从业信托至今的“老兵”,笔者对信托发展历程有更多切身体会。本文将从躬身实践视角,谈谈对这个重要的金融子行业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信托业发展历程

规模维度

信托业属于资管行业,定位为私募,追求绝对收益目标,基础资产主要聚焦于非标直接融资。信托产品结构具有较强刚性,前期投融资结构中房地产业务占比较高,受房地产行业深化调整影响,目前信托行业处于业务结构调整中。

如果只能用一个维度来对信托业进行量化描述,这个维度应选择受托管理的资产规模指标。纵观信托业过去22年的规模变化,可以画出一条曲线,如图1所示。这条S型曲线,又称生长曲线,其数学特征可以用逻辑斯蒂方程描述。类似于生物的发展过程要经历三个生命周期:缓慢发展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信托行业的成长历程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探索期、高速成长期、调整期。

图1 2002—2023年信托业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

2002—2006年是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阶段是信托业的探索期。信托业虽然规模小、增长缓慢、业务未定型,却是像竹子一样,先向下扎根,大约用了4年时间,做好了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信托从业者从产品设计、市场方向、资金寻找、风险防范等各方面,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信托业自2007年开始高速成长,到2017年规模阶段性见顶,属于高速成长期。2007年末,信托业规模达到9800亿元,比上年末规模实现翻番。2007—2017年,是信托业增长迅猛的“黄金时期”。到2017年,信托全行业规模达到26.25万亿元,就规模指标而论,位居各金融子行业第二名。这十年的快速发展,信托业利用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及产业投资等多个市场的优势及灵活性实现了高速成长。其中,2007—2013年,信托业规模呈现出指数增长的特征,行业资产总规模每年都能在上一年基础上有超过50%的增长。“一年一大步,七年大变样”,信托业从一个规模小、人员少、不起眼的小行业,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金融子行业。

指数增长,实际上就是复利奇迹的另一种描述。一经确认是指数增长的标的,往往意味着需要全力以赴、投下重注。指数增长如果能持续,经若干次迭代后,复利的威力就会将标的物迅速膨胀成一个巨人。例如,芯片行业的摩尔定律,描绘的就是指数增长,而且是两重指数增长的叠加。对于追求成长性的专业投资人而言,指数增长可遇不可求,必将受到市场重点关注。信托业在这七年中也呈现出指数增长的特征,在此之前进入信托业的权益投入资金,都曾获利颇丰,实现可观投资回报。

2013年末,信托业出现增长拐点,资产规模的增速开始逐步下降。2013年末,信托业规模为10.91万亿元,大约相当于国内储蓄总额的1/10。因此,其继续超高速增长的基础逐步消失,增长降挡势所必然。

2017年末信托业规模阶段性见顶并开始回落,2018年至今为行业发展的第三阶段:调整期。在此期间,政策上要求信托公司压降融资类业务规模,压降金融同业业务规模。信托业规模逐步下降,最低降至2020年底的20.49万亿元。随着压降任务的完成,信托业规模又开始缓慢增长。2021年末,受托规模较2020年略有增长,2021—2022年是第三阶段的见底期,随后开始持续发力,近两年来,随着信托业务三分类的出台,服务类信托等本源业务蓬勃发展,到2023年末,全行业资产规模有所恢复,回到23.92万亿元。2024年上半年末,受托规模达到27万亿元,重回历史高位,显示出行业强韧的生命力。

利润维度

描述信托行业特征的第二个维度是利润(见图2)。一方面,利润指标与规模指标基本同步增减。信托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底,全行业实现利润824.11亿元,随后逐年下滑,至今仍在调整。另一方面,信托给股东持续创造利润,为投资者实现丰厚收益,给国家贡献稳定税收。自2018年开始计征的资管产品增值税增长迅猛,从原先合并在印花税中的“小税”成长为体量“大税”。资管产品增值税针对固定收益部分按3%扣收,以此计算,信托公司每年为投资者创造的投资收益是非常可观的,有鉴于此,北京、上海属地的信托公司纷纷提出打造信托资管高地的目标。

图2 2010—2023年信托业利润总额

关键节点

考察了规模、利润两个纵向的维度后,再从行业起飞关键节点的角度,对信托业进行审视。行业起飞关键点是2006年到2007年期间。

以当时规模排名居前且起始相近的中信信托和中海信托为例,据公司年报及相关行业研报,2006年末,信托全行业、中信信托、中海信托三者的受托规模分别是:4800亿元、386亿元、388亿元;到2007年末,上述数据发生了显著变化,三者的规模分别是:9800亿元、1962亿元、617亿元,三者的增长率分别是104%、408%、59%。

从数据的变化中可以清晰地看见,这一年时间里,信托业发生了重大变化,规模实现了自行业重新登记展业以来的第一次倍增。那么,增长来自哪里,增长的源泉又是什么?比较上述数据,可以得出其中的关键变量就是从储蓄向理财的转化。这个转化是理财市场的大事件,更是信托行业的大事件。

随着储蓄转化理财的“妙招”迅速在同业推广开来,监管部门也适时出台银信合作业务指引。半年后,各主流信托公司纷纷加入对接理财大军,利用理财合作实现“后来居上”,规模跃居行业前列。

影响信托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回顾信托业过去的22年,还需要回答以下几个与行业高度相关的关键问题,为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严守信托业坚决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目前,少数几家涉险信托公司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股东自融问题,二是存在较大规模非标资金池问题。对于国央企信托公司而言,基本不涉及第一个问题。关于非标资金池问题,一是大多数信托公司原本就没有非标池,二是一些历史上存在非标池的信托公司按监管部门要求,从2018年开始逐年清理非标池业务,底数摸清前提下目前大多已完成清理工作。因此,信托行业整体是安全且风险可控的,不会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坚定打破刚性兑付

资管行业的刚性兑付,相当于“饮鸩止渴”,有百弊无一利。只有彻底摆脱刚兑,信托业才能走上正道。资管业务不是信贷业务,资管业务不能保底。这是做资产管理业务必须遵循的铁律,也是行业构建健康生态的基石。20年前,中信证券率先在资管业务中打破了保底承诺,因此才能脱颖而出,成长为行业引领者。当前,信托业已普遍打破刚兑,消除了阻碍行业前行的最大绊脚石。未来,行业发展根基扎实、前景可期。

多措并举化解房地产与信托的潜在风险关联

一些信托公司前期因开展了较多的房地产信托业务,受房地产项目风险外溢的影响较大,少数信托项目或难以如期正常结束清算,被迫延期以时间换空间。但利好的转机已经出现,近两年国家稳楼市的政策信号明确而强烈,要求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金融管理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项目的金融政策,包括信贷债券股权“三支箭”支持政策、房企“白名单”支持政策等。在金融支持房地产行业方面,信托业也大有可为,可以通过建立房地产纾困信托计划、创新商品房预售监管资金服务信托等方式、一对一帮扶等多种举措,有效有序盘活存量,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破除“影子银行”的不实认知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我国的信托业和其他非银金融机构也曾被套上“影子银行”的称呼。所谓“影子银行”,是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外界对一些资产管理类或投资银行类市场主体的含有贬义的称呼。一般认为,“影子银行”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缺乏监管、产品运作不透明、产品内嵌高杠杆。我国没有发生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和市场发展状态也与美国迥然不同,不应简单生搬硬套。我国的信托公司一直受到严格监管,自资管新规和信托业务三分类实施以来,信托产品设立与期间管理受到更为全面、严格的监管和信息披露规范,不是处于缺乏监管的“影子”状态,所以显然不是“影子银行”。未来,信托业将更加积极地拥抱监管,持续在阳光下规范展业,通过合法合规经营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信托业的未来转型

关于信托业的未来发展,主要观点是根据信托业务三分类合理调整业务结构,构建第二增长曲线;坚持长期主义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信信托业务三分类框架下,信托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信托业务三分类明确规定了信托公司展业的统一指挥棒和差异化发展赛道: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进一步厘清了信托业务边界和服务内涵,要求信托公司立足受托人定位,履行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受托责任,以规范方式发挥制度优势和行业竞争优势,培育差异化核心竞争力,为推动信托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和路径。“分门别类,科学之始”。从分类出发,是科学解决信托公司同质化竞争痼疾的一把总钥匙。未来,可以预期信托业将实现恢复性增长,形成第二增长曲线,资产服务信托必将成为规模二次增长的主战场。

信托业向来生命力顽强,在监管鼓励的政策环境下,服务信托未来将迅猛发展,异彩纷呈。并将因此带动整体信托资产规模恢复一定速度的增长态势。考虑到服务类信托的基础资产包括众多非现金类财产,其基数巨大,未来信托业发展尚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当然也应看到,虽然服务类信托空间大,限于场景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要求,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短期内难以贡献较多利润。资产管理类信托虽相对利润丰厚,但在大资管格局下竞争激烈,且受到融资规模、转型压力等诸多影响,利润短期易降难增。

就行业发展态势总体而言,短期承压,规模与利润两个指标将出现分化。信托规模将恢复增长,行业利润将稳中有降;长期向好,信托业以稳定的受托规模为成长基础,为后续价值创造和利润稳步提升夯实底气与根基。

胸有大志路在脚下,坚持长期主义穿越周期

金融是顺周期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景气度同步变动,信托业也不例外。信托业可以同时开展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尽管目前仍处在调整阶段,但依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确定大势,潜力巨大,升级空间巨大。

未来,信托业应该坚守私募定位,主营业务从固收类资管产品为主向综合金融和受托服务转化,在发展中解决难题,用创新形成未来增长点,坚守风控为先,敬畏市场,不断拓展能力圈,以不败求终胜。应紧密围绕做好、做实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要求,坚持长期主义,遵循以下三条路径实现更好发展。

一是主动防控风险之路。信托公司应当主动提升风险识别力和敏感性,尤其是应建立并管理好“进可攻退可守的要塞式”资产负债表,以确定性的科学管理方法论应对政策和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申言之,信托业正处于业务结构转型换挡的关键期,资产管理信托的业务风险除须关注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传统类型的金融风险外,针对碳金融、ESG投资等新型信托业务,还须额外关注气候风险等新型风险;资产服务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的风险管理则更应侧重合规风险、治理风险和声誉风险。信托公司的经营层和决策者既要有保护信托资产质量的防御力,敏锐洞察管控风险资产,又要有抓住市场机遇的主动出击力,围绕促进培育新质生产力,寻找各类细分场景的优质绿色资产、科技创新资产、数据资产等新型资产,提升资产风险定价能力,实现资产长期价值。

二是培育信托文化之路。“百年老店靠信用”,受托人能够保持长期展业的基础是客户的信任。无论是养老信托、特殊需要信托还是公益慈善信托,信托公司能够管理和传承客户长期财富的基石是受托人文化的确立。诚信、专业、勤勉、尽职的信托文化本身就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金融强国建设必须筑牢的文化基础。信托公司只有坚守受托人本位,持之以恒强化信托文化建设,将制度文化、治理文化、业务文化、品牌文化有机融合,形成立体化的文化品牌资产护城河,主动经营、珍惜呵护,建立具有高辨识度和高信任度的企业文化,才能在市场上树立让百姓满意,匹配财富健康久远传承的“金字招牌”。

三是创造服务价值之路。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功能性是衡量金融机构社会价值的最重要考量。简言之,衡量金融机构作出社会贡献的标准,是提供了多少服务,发挥了多大功能,而非仅是创造了多少利润。信托业务三分类标准实施以来,截至2024上半年末,信托行业受托资产规模的27万亿元中,资产服务信托占比已达40%,实现了近11万亿元的受托规模,逐步形成与资产管理信托各占“半壁江山”的健康发展态势,受托服务创造的社会价值通过养老信托、财富管理信托、特殊需要信托、公益慈善信托、预付类资金管理信托、风险处置服务信托的持续展业不断深入到养老、公益、特殊人群照护、金融消费者保护、纾困企业帮扶等社会民生各个领域,“信托即服务”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信托业只有持续创造服务价值,贴近民生,服务民生,从人民中汲取力量,坚持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作者朱勇系华鑫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高管访谈】华鑫信托朱勇:破浪前行的中国信托业之回顾与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