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李长亮老师说AI与技术流量业务结合是产业变革的风向标

  AI与数字技术流量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传媒到金融,AI不仅优化了传统业务流程,更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与产业生态。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而“人工智能+”行动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AI从技术工具升级为驱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战略引擎。

  AI与技术流量业务的融合逻辑

  1.技术流量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技术流量指通过数字化手段产生的数据流、信息流和服务流,涵盖云计算、物联网(IoT)、5G网络等基础设施支撑的实时交互与资源调配。其核心特征包括高并发性、实时性与场景化适配能力。例如,5G-A网络通过提升带宽与降低时延,为AI驱动的智能终端提供高效数据传输基础。

  2. AI驱动的技术流量升级

  AI通过算法优化与算力提升,赋予技术流量业务更高的智能化水平:

  边缘智能与云端协同:在物联网场景中,边缘设备通过本地AI处理实时数据(如智能摄像头入侵检测),而云端则完成复杂决策(如生产流程优化),形成“边缘-云”协同的高效体系。

  大模型与多模态交互:生成式AI(如GPT-4)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多模态能力,重构用户与技术流量的交互方式。例如,浙报集团的“AI频道”利用大模型实现新闻内容智能生成与用户个性化推荐。

  AI驱动产业变革的实践路径

  1.传媒业:从内容生产到生态重构

  传统媒体通过AI实现全链路革新:

  数智人矩阵与内容生成:浙报集团推出60余个数智人,承担新闻播报、用户互动等任务,释放采编资源;其“传播大模型”支持AI视频、海报等多模态内容生产,效率提升60倍。

  交互体验升级:支付宝的“百灵大模型”在政务、医疗场景中构建智能体,如就业AI数智人“小顾”通过方言识别与简历自动生成,将求职效率提升10倍。

  2.制造业:从自动化到智能化跃迁

  AI与工业4.0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转型:

  预测性维护与柔性生产:智能工厂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状态,AI算法预测故障并优化生产计划,减少停机风险。例如,国家电网利用AI实现电网风险智能研判,准确率接近100%。

  个性化定制与小批量生产:AI分析用户需求数据,驱动生产线灵活调整,如汽车制造中通过AI实现车型快速切换,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3.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到数智化服务

  AI重构服务业价值链:

  智能客服与精准营销:蚂蚁集团的“百灵大模型”在金融、出行领域部署智能体,日均处理千亿级数据,优化服务匹配效率。

  医疗健康创新:浙江卫健委的“安诊儿”AI陪诊系统覆盖就诊全流程,服务超500万人次,用户满意度达98%,凸显AI在提升公共服务普惠性中的作用。

  4.办公领域:从效率工具到生产力革命

  生成式AI重新定义办公场景:

  文档生成与会议管理:微软Copilot与飞书“My AI”通过大模型实现会议纪要自动生成、文案优化,推动办公软件从辅助工具向生产力工具转型。

  跨语言协作与非结构化数据处理:GPT-4的长文本处理能力助力跨国团队无缝协作,AI算法挖掘企业数据价值,优化决策效率。

  挑战与应对策略

  1.技术挑战:算力瓶颈与数据安全

  算力需求激增:大模型训练需高性能芯片支持,而国产芯片(如寒武纪思元590)在替代英伟达A100上仍需突破。

  数据隐私与安全:AI应用加剧数据泄露风险,需强化加密技术与访问控制。例如,北京网络安全大会提出构建“AI+安全”防御体系,应对深度伪造攻击。

  2.伦理与社会风险

  就业结构冲击:高盛预测2030年AI将替代3亿岗位,需通过职业培训与政策引导实现劳动力转型。

  算法偏见与公平性:需建立AI伦理框架,如政府主导制定数据使用规范,确保技术红利普惠共享。

  3.政策与生态建设

  标准化与协同创新:推动物联网设备互操作性标准,促进跨行业数据共享。北京市通过搭建开放平台,整合技术、资本与人才资源,加速AI与传统产业融合。

  多层次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基础研究(如AI可解释性算法)与中小企业技术应用,释放市场活力。

  四、未来趋势:技术协同与生态扩展

  1. 5G-A与AI的深度耦合

  5G-A网络通过通感一体与天地一体技术,为AI提供低时延、高带宽支持。例如,北京工体元宇宙中心利用5G-A实现XR竞技游戏,预示未来虚实融合场景的广泛应用。

  2.智能体(AI Agent)的普及

  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将渗透至更多场景:

  家庭与城市管理:智能家居通过语音交互实现家电控制,智慧城市通过AI优化交通信号与能源分配。

  产业协同网络:蚂蚁“百宝箱”平台支持0代码创建行业智能体,推动服务业生态从“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

  3.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

  绿色AI与低碳算力:优化算法能效,推广液冷服务器等绿色技术,减少AI碳足迹。

  国际技术竞合:中国需加强基础研究(如AI理论框架)与高端芯片研发,争夺全球AI治理话语权。

  AI与技术流量业务的结合,不仅是技术迭代的产物,更是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从传媒的数智人到制造业的智能工厂,从服务的智能体到办公的生成工具,AI正通过重构技术流量模式,推动社会向高效化、个性化与普惠化方向演进。然而,技术红利释放需以伦理规范与安全保障为前提。未来,随着5G-A、量子计算等技术的突破,AI与流量业务的融合将催生更广阔的创新空间,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竞争的主战场。

李长亮著名经济学者、作家、从事金融学、消费经济理论研究多年,著作有《直价商业体系概论》、《用经济学生活等》文学作品《点滴人生》《为你写书》《爱与情的人生哲思》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李长亮老师说AI与技术流量业务结合是产业变革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