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上海大模型创业公司澜码科技,就从风口浪尖走向了裁员欠薪。
上海澜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2月,是一家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 Agent平台公司,是2023年上海徐汇第三批签约的20个重大项目之一。
而根据公开信息,公司创始人、CEO周健曾于美国谷歌工作,回国后曾获“阿里云之父”王坚邀请加入阿里,日后又进入初代AI四小龙之一的依图科技成为10号员工,亦有多番创业经历;CTO周元剑则曾是依图科技6号员工,曾主导过依图多个大型AI项目的交付。
(图源/澜码科技)海归背景、多番创业、大厂履历,叠加热点的AI Agent概念,一度让澜码科技成为资本的宠儿。
2023年8月,澜码科技曾官宣完成了来自IDG资本、联新资本、Atom Capital参与的数千万A轮投资。彼时IDG资本曾表示:“澜码科技率先填补了国内大模型中间层的空白……期待澜码科技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但短短一年之后,故事情节陡然直下。
「电厂」查阅网络公开资料显示,澜码科技CEO周健最后一次公开亮相是在2024年6月,其于无锡参加了一个行业交流活动。
多位澜码科技员工告诉「电厂」,之后没多久,拖欠工资的情节就开始在澜码科技上演:“2024年9月工资未能按时在10月15日发放,最后拖到10月30号才发;10月工资没能在11.15发放,到了11月30号也没有动静;最后在12月15号,延迟的11月工资和当月工资都没发放,一直到12月31日都没有任何说法。到2025年1月份,就开始裁员了。”
而在拖欠薪资的几个月中,融资不畅始终是管理层一方的理由。
“10月份时,公司说过融资已经完成,就等投资人打款了;12月曾经开过一个全员大会,会上周健重申已经完成融资了,但是由于某个个人股东过世了,(股权归属流程还未完成)导致投资人没法打款,之后就没有任何说法了,问人事部门的同事,他们也给不出理由,就连写字楼的租金、物业费也拖欠了不少。”相关员工讲道。
在12月的全员大会结束后不久,许多员工后来就意识到了融资进展并不如CEO所说的那般“顺利”。澜码科技前员工王飞讲道:“据我们所知,公司只有3位个人股东,CEO周健、CTO周元剑,投资人丛伟,按周健的说法,逝世的必然是丛伟,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电厂」查阅工商平台公开信息,显示丛伟于2023年5月份出资1万余元,认缴澜码科技股份0.7796%至今。此外,目前丛伟仍于在业公司青岛泰屹担任法人。而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公司法人逝世,应于30日内至有关部门变更登记。
在融资迟迟未能确定、工资延迟发放的背景下,澜码科技又在1月份开始了裁员。
据了解,澜码员工的合同分别签署在澜码科技、澜码信息两个主体。王飞透露:“其中澜码信息有46人,公司负责人明确说这部分人的公积金和社保就不要指望了。”
而澜码科技协商解除的协议承诺,拖欠工资将从2月底开始,分三个月、三次发放,“目前还不知道公司会不会守约,而留守的大约20名员工,也还没有拿到去年12月、今年1月的工资。”他讲道。
2月24日,周健对钛媒体独家回应了欠薪争议,称“主要还是融资上的问题。已经在积极自救,自己已经借了钱,已经卖房子再去还员工薪资”。
但是知情员工对「电厂」表示并不认可周健的回应:“很多员工都知道,他确实在2024年卖了房子,但他也在去年又买了新房。”因此有关被拖欠的工资能否如期到账,他的看法并不乐观。
「电厂」向澜码科技及周健发函询问目前的融资进展,截至成文仍无回应。
在劳资双方各执一词之时,或许已经没有人还记得,澜码科技曾经高喊的,在3到5年之后“让人人都能够设计自己的智能体(AI Agent)”的愿景。
而澜码科技并不是唯一一个高开低走、故事消散的大模型玩家。从2024年开始,诸多“退场”的故事开始在大模型市场发生。
比如2015年,前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简仁贤创办的大模型创企竹间智能,后者以做出中国市场上首款“人工智能伴侣”为愿景。
2024年2月22日,根据一封宣布停工的内部信显示,AI公司竹间智能表示自2023年起,业务需求大幅减少,给公司带来严重的现金流压力和挑战。针对亏损业务线,部分部门和岗位将从即日起停工,并进行重组。2024年下半年,竹间智能被智能手机厂商OPPO收购。
随着AI与大模型产业发展逐步深化,资本理性回归,更多洗牌或出清的情节,或许将在市场中持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