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工网
原标题:“小”处着手,让消费券“接地气”
全国各地都在发消费券,哪里最给力?上观新闻日前聚焦了浙江绍兴的消费券发放情况,在这座城市,消费券覆盖了小商小贩,一连串数字显示出消费券对当地消费的实际拉动作用,值得各地借鉴。
绍兴消费券政策的最大突破,在于其构建的全场景消费生态体系。消费券的使用范围不限于大型商场和连锁超市,还延伸到了街头巷尾的煎饼摊、社区菜店等小微商户。这种“接地气”的设计,让消费券真正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数据显示,绍兴“40元减20”“60元减30”起步的消费券,一共吸引了188万多人次参与,惠及商户9.1万户,累计带动消费2.49亿元,撬动比为5.14,相当于每1元的补贴可以带来5.14元的消费,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之相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课题组的研究显示,国内大部分城市政府1元的有效补贴大概能够带动3.5元的新增消费。
要说经验,就是直击痛点。在各地发放消费券的过程中,曾陆续出现一些较为普遍的吐槽,比如抢券难度太大、优惠力度偏小、使用场景不够丰富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部分消费券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而绍兴消费券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绍兴注册的实体商户,不必报名,由支付宝平台根据系统后台信息自动准入,即可支持消费券核销。通过支付宝平台的智能算法,让商户“无感准入”的机制,打破了传统政策执行中的信息壁垒。而参加活动的商户覆盖广泛,在用户端就大大拓展了消费券的使用场景。
绍兴消费券的另一亮点在于其精准的定向发放策略。消费券不仅减免的起点很低,而且还针对困难群体、外来务工者、全体市民等不同人群进行了差异化设计,这样的操作既保障了基本消费需求,又通过差异化券种激活了不同层级的市场活力。
绍兴的消费券实践证明,发放消费券并非简单的财政补贴行为,而是一项需要精心设计和精准实施的系统工程。只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简化抢券、核销流程,发放出去的消费券才能用好、用足,真正撬动消费,为当地实体经济注入活力。
在全国各地纷纷发放消费券的大背景下,绍兴的消费券模式无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期待更多城市可以从“小”处着手,让消费券“接地气”,实现提振消费的目的。(谢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