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防城港发布
2025年2月28日是
第18个“国际罕见病日”
今年的主题是“不止罕见”
提起罕见病
人们的心头
不免掠过一丝忧伤
它的未知与神秘
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医学的局限
也让很多孕妈和宝妈
担忧和忐忑
图片来源:千库网罕见病其实不罕见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是指流行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罕见病的定义有所不同,而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属于罕见病。大家比较熟悉的罕见病有“渐冻人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月亮的孩子”(白化病)、“瓷娃娃症”(成骨不全症)、“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苯丙酮尿症)等。
目前,全球已知罕见病超过7000种,患者总数达3亿多人,我国现有各类罕见病患者超2000万人。
罕见病是如何发生的?
研究表明,约80%的罕见病是由遗传缺陷引起的,约有50%的罕见病在出生时或者儿童期即可发病。
从遗传学上讲,人类在不断繁衍、进化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导致常规染色体遗传可能发生突变。
这其中有些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的有利突变,也有些是随机突变,可能改变基因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疾病,引发临床症状。
如何预防罕见病的发生?
医学文献称,每个人身上都有5~10个缺陷基因,一旦夫妻双方拥有相同的缺陷基因,就有可能生下有罕见病的宝宝。
图片来源:千库网因此,把好预防关,早发现、早干预才是罕见病防治的最佳途径。通过婚前或孕前筛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新生儿筛查的三级预防策略,可以有效防范罕见病的发生。
一级预防:婚前或孕前进行携带者筛查
这是主要针对普通人群的预防,避免怀上患有罕见病的孩子。
对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来说,也许本人和家庭没有患病个体,但可能携带风险基因,如果配偶同样携带这种基因,就有发病的风险。
比如,在我国的两广地区就有针对地中海性贫血疾病的人群筛查,那么即使筛出夫妻双方都携带致病基因,在生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做针对性的产前检查,防止新生儿患病。
二级预防:产前筛查结合产前诊断预防罕见病患儿出生
这是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即夫妻之前生育过患有罕见病的儿童,或者家族成员中有患罕见病,就可以针对性地检测致病基因,通过产前诊断或试管婴儿技术植入前遗传诊断来判断患儿是否患病,以便做出适宜的生育选择。
在高通量测序技术广泛应用临床之后,一些发达国家也提倡对普通孕妇筛查常见的一百多种罕见病,如果孕妇是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就要给男方做筛查,如果男方同样是携带者,就要给胎儿做宫内诊断。
图片来源:千库网三级预防:新生儿筛查
在孩子发病之前,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加强终生随访管理、药物控制。
比如某些罕见病在发病之前,药物控制效果非常好,那么孩子很可能像普通人一样健康成长。
罕见病是人类疾病的缩影
随着人类对疾病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罕见病被发现和认识
只要有生命的传承
就有发生罕见病的可能
面对这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
除了理解、关爱和必要时伸出援手
最重要的是
从你我做起
科学预防
尽量减少罕见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