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气动力学室的那些年、那些事

唐莉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光阴流水般静静流逝,不知不觉间,我退休了。

  1987年7月,我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分配到中航工业沈阳所气动力学室气动布局组,当年所里只接收了17名毕业生,但气动力学室仍分配了2人,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当年气动力学室下设气动布局、进排气、操稳、载荷、计算五个组。计算组成立时间较短,由三大航空院校的硕士组成,负责开发气动力专业的计算软件。其他几个组成立年代久远,老同志居多,多毕业于清华、北大、北航、南航、哈军工等院校,阵容强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既有严师指导,也有年轻人为伴,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很愉快。

  李天院士时任所内气动力专业副总师,在批阅气动力学室技术报告时,他非常审慎,提出的修改意见常常直击关键,让我们受益匪浅。每次取报告时他都会针对在报告中发现的问题,推荐学习的专业书籍和资料,甚至把自己的书或送或借给我们。每当我们有问题去请教,他无论工作多忙都会耐心指导,并提出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避免泛泛地盲目学习,这对刚出校门的“小白”们帮助非常大,时隔多年都难忘当时的情景,感恩能遇到这样慈祥又严格的大师级专家。

  刚参加工作不久,赵霞带着我去进行风洞试验。我们坐绿皮火车的硬座,倒了火车再倒汽车,一路颠簸了几天,到了招待所,人都快散架了。本以为会休息一下,但赵霞又立刻带我去协调风洞试验。当年做试验主要靠“抢”——抢时间、抢位置,因为别的单位也有人在抢,如果我们不抢,试验很难被安排上。试验时,我们自己进到风洞拆换模型,再去分析数据,决定下一个吹风状态,24小时连续工作。试验结束后,我感觉脱了一层皮,真实地体验了“辛苦”二字。

  赵霞身上好像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儿,回所以后她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她能成为多个型号总设计师,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真是实至名归!在她的带动下,气动力学室年轻人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性,有股拼劲,不惧艰辛。气动力学室的优良传统由这样的优秀者不断传承直至今日。

  “气动擎天”是气动力学室的核心理念,说起这个理念,追溯的年代则更为久远。1961年,气动力学室成立,两院院士顾诵芬是气动力学室的奠基者,建室伊始,气动力就是飞机研制的先行者和引领者。气动力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它的特质和地位,气体,看不见摸不着,但就是这个神奇的气体托起了国人的航空报国梦,气动力人怀着对祖国和航空事业的敬仰,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力和青春热血,用双手把一架架性能优良的战机托上蓝天,形成了“气动擎天”的专业文化理念。几代气动力人砥砺前行、百折不挠、无私奉献、默默耕耘,实现着祖国寄予的厚望和航空报国的人生价值。

  随着国家对航空事业不断重视和投入,沈阳所不断发展壮大。1998年3月,以总体室和气动力学室为基础成立了1部,孙聪院士是首任部长,赵霞任书记,基本组织架构一直延续至今。如今,沈阳所阔步前进,军机研制实现了跨代和跨越式发展,无论型号还是预研课题都呈现井喷式发展,从量变到质变,多年的默默积累终于等来了爆发期。

  在这一阶段,一批优秀人才从气动力学室脱颖而出,气动力学室专业基础坚实、专业融合性极强,加之底蕴厚重,为人才培养和成长提供了肥沃的有机土壤,他们或成为气动领域的领航者、著名专家,或走向各级领导岗位,可以说繁花似锦。

  现在,沈阳所为年轻人提供了大展宏图的舞台,鼓励年轻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他们是气动力专业的希望和未来。时代在不断前进和发展,历史赋予了他们新的使命,一代更比一代强,他们定能牢记使命、严谨求实,永远做行业的领先者,秉承“气动擎天”的理念,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发光发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气动力学室的那些年、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