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五兽梅瓶上的大辽

转自:沈阳晚报

  □詹德华

  在中国的陶瓷中,梅瓶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名字上的一个“梅”字,显示出了它独特的气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天空下,梅花不是一朵普通的花,梅瓶也就不是一个普通的瓶子。

  一般来说,梅瓶的样子,是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据说,因为口小只能插梅枝,因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独特的样子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所以这种瓶子从造型上成为瓷器中的美人儿。

  据考证,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从作用上看,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型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重造型优美。

  曾有人认为,梅瓶起源于辽代的鸡腿瓶,但没有可让人信服的依据。因此,更多人倾向起源于唐,成型于宋。在辽代,梅瓶已经被广泛使用。辽代的冮官屯窑址,曾出土多件梅瓶。作为辽代的东京官窑,这里出土的梅瓶数量虽然远不如鸡腿瓶,但却能说明辽代时期在这里曾经生产过梅瓶。

  相对于冮官屯的梅瓶,在沈阳一座辽墓中发现的梅瓶则震惊了世人。

  2017年4月至11月,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康平县沙金台乡张家窑林场长白山辽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九座墓共出土器物400余件,其中包括完整的宋辽瓷器和制作精美的辽代金银器、玉石玛瑙等珍贵文物。

  在这次考古发现中,来自4号墓地出土的纯金面具和两只绝世无双的精美梅瓶,证明墓主人的身份相当高贵。特别是其中一只白釉黑彩梅瓶上画有五只动物,堪称辽瓷中的绝品。

  张家窑辽墓出土的这两只梅瓶属辽代晚期所制,大小器形相仿佛。其中一只为白釉褐彩,环瓶腹部是五朵牡丹花,花瓣盛开,将梅瓶五等分,每朵牡丹花周围有枝叶和花骨朵纹饰缠绕,五组图案纹饰基本相同。在梅瓶颈部下方有一周连续的波浪、卷曲线条及圆点构成的组合纹饰。整体纹饰布局饱满、绘画细致、图案精美。

  牡丹花自古以来就被赋予“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深受人们喜爱,这件梅瓶上的牡丹花,开得大而热烈,颇有游牧民族的气质在内,奔放、大气、不拘一格。

  更让人叫绝的是另外一件梅瓶。瓶身为白釉黑彩,高32.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9.4厘米,最大腹径19.6厘米,比牡丹梅瓶略大一点。圆唇、小口、平折沿、短细颈、鼓肩,肩部以下斜向内收,圆足底。

  这件梅瓶最让人惊叹的是上面的图案。梅瓶通体施白釉,图案为白地黑 彩,共有五只动物,分别为一只梅花鹿、一只羊、两只狗和一只兔子,均匀分布在梅瓶的四个面。

  五只动物大小按照真实比例描绘,体积较大的鹿、羊、狗均匀地分布在梅瓶四周,其中两只狗位置相对,鹿和羊位置相对。环视四周后又可发现,这些动物在朝着同一方向跑,一只狗在追羊,另外一只狗在逐鹿。兔子则位于梅花鹿的下方。五只动物均呈奔跑状,奔跑方向一致。绘画手法写实生动,个个体形健硕,造型传神,姿态优美,充满力度。在动物上方和下方还绘有草叶纹图案,给人以风吹草低之印象。整体图案构成一幅草原上猎狗狩猎的场景,画面饱满,造型传神。

  从画面上所呈现的元素看,有专家将其称之为“秋山图”。瓶身图案正是反映契丹人秋季捺钵活动的场景,是秋捺钵在器物上表现的首例,堪称海内孤品。这两件梅瓶也因此成为沈阳博物馆的两大镇馆之宝。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在它们面前驻足,感受来自800年前的辽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辽代皇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史·营卫志》:“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这件白釉黑彩梅瓶上的图案正反映了秋季捺钵活动的场景。

  秋捺钵也称“秋山”,意为秋猎于山。据《辽史·营卫志》,秋捺钵有射鹿的安排。每年7月皇帝的车驾到达捺钵之地,皇族与高官分布于山中泺水之侧,待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模仿鹿鸣,鹿乃纷纷奔跑而至,于是开始射鹿,俗称“舐碱鹿”,又称“呼鹿”。从史料记载看,秋山逐鹿,非常契合这个梅瓶上所描绘的图景。这个梅瓶发现的地点在康平,距离辽帝秋山之处,并不算远。

  另外,釉下黑彩的瓷器装饰风格,也让人惊叹不已。学术界以往认为这种装饰是金元时期才出现的。这件辽墓中白釉黑彩梅瓶将釉下黑彩瓷器出现的年代提前至辽代,改写了中国陶瓷史上关于釉下彩瓷器的历史。

  辽代梅瓶少而珍,瓶身有图案的愈加珍贵,而有动物的则极其珍贵。此梅瓶上的四种五只动物,其造型与动态既有传统意韵美,又具现代时尚感。

  让人不得不佩服800年前契丹陶瓷艺人的瓷绘手法和造型能力。此梅瓶为海内孤品,而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又让这件梅瓶更具镇馆之宝的气势。

  据参与此次发掘的考古学家介绍,这两只梅瓶能完整出土,实在是幸运。这两只梅瓶与两只鸡腿坛、两只鸡冠壶相邻,都位于4号墓的东耳室。大概是墓顶塌陷的原因,土层下落,砸倒了两只鸡腿坛,两只鸡腿坛又砸向了两只鸡冠壶,造成这四件文物中有三件损坏。幸亏这两只梅瓶与鸡腿坛、鸡冠壶有一定距离,又处于墙角,才避免了连环撞击。我们才得以完整地欣赏到了800年前梅瓶上的“秋山图”。

  每一件能够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都蕴含着历史与现实的缘分。比如梅瓶上那一大朵一大朵的牡丹花,比如互相追逐的五只动物,在它们欢快的脚步背后,是一个远去的王朝。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五兽梅瓶上的大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