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楠 实习生 彭思雨
本市近年来建成一批口袋公园、微花园,留白增绿、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但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小微公园出现了乱停车、杂物胡乱堆放、景观灯不亮等问题,影响观感和使用。要让市民真正“转角遇到美”,这些小微公园的管理也得跟上来。
乱停车挤压休憩空间
记者走访发现,在一些地铁出站口周围的口袋公园,由于大量非机动车“侵入”,大大影响了景观和使用体验。
“去年,知春路站地铁口周边改造升级,路边新装了座椅,还新建了微花园和非机动车专用停车区域。”在知春路地铁站F口采访过程中,一位居民表示。但记者在现场看到,微花园的座椅被非机动车层层包围,难以靠近。
不仅如此,花园小径也被随意停放的车辆占据,行人不得不绕道而行。经常路过此地的吕先生表示:“想歇会儿,但座椅被挡住根本走不到跟前。”
非机动车“入侵”现象并非个案。紧邻北海公园和什刹海的龙头井微公园,是一处有着传统古典园林风格的开放式小微公园。但一进入公园古色古香的月亮门,两辆共享单车就扑入眼帘,它们停放在“自行车禁止入内”的显眼告示牌下,与环境格格不入。
南长河沿岸的条状微花园也存在类似情况。沿河步行,记者看到,有共享单车被停放在路边绿化带内,而跨河石桥前虽挂有“门前禁止停放车辆”的标牌,也仍有电动自行车停放在石桥出入口。
扔垃圾上厕所都不方便
中午时分,国家图书馆地铁站B口旁的微花园内,路人正在歇脚,有的聚在一起闲聊,有的打开食品袋边晒太阳边午餐。
观察片刻,记者发现,微花园没有垃圾桶,有人在午餐后将垃圾随手一丢。座椅背后草坪上散落着快餐盒、食品包装盒、烟盒等杂物,让园景大打折扣。一位女士就餐后张望一圈没找到垃圾桶,只得拎着垃圾袋沿人行步道向北行进,走了约70多米后,才在路旁找到一组垃圾桶。
南长河边条带状微花园内常常见到居民散步、遛娃、锻炼的身影。但也有市民反映,这处微花园啥都好,就是内急时找不到公厕。
记者沿河两岸转了一圈,的确没发现公厕。河边设置了路牌、游览安全提示牌、景观讲解牌等诸多标牌,但没有公厕引导标识。记者打开手机导航查询,发现最近的公厕在北京动物园内,直线距离324米,需购票进园才能如厕。导航推荐的另一处公厕,是直线距离347米的紫竹院公园公厕。记者登上天桥横跨中关村南大街,步行8分多钟后,才到达这处公厕。
一些设施已失效
与恭王府一墙之隔的柳荫街,北口一处设有仿古小亭的微花园引人注目,亭前绿树下设置了交通引导牌,指引恭王府、银锭桥等附近著名景点的方向和距离。
这面石质引导牌上张贴了一个设计精美的引导二维码,下方印有“欢迎关注什刹海风景区微信公众号”字样。记者扫码后,手机页面立刻弹出一行提示,“公众号因自主注销无法关注”。已注销的公众号仍在“欢迎关注”,让人意外。
在龙头井微公园,一组分类垃圾桶其中一侧的柜门敞开着,“可回收”桶已经不见踪影,只有“其他垃圾”桶还留在原位。
在双旗杆路旁一处小微花园,记者看到,园区小径旁虽然设置了对着景观墙和园路照射的低位景观灯,但夜幕降临后,低位景观灯“黑着眼”,并未投用。
记者手记
口袋公园需精细管护
要让口袋公园、微花园一直美下去,既要建好,也要管好,不能只建不管。首先,需要厘清责任,明确“谁来管”。比如,可以对口袋公园、微花园管护主体和管理责任进行公示,让市民知道有问题该找谁。其次,不同类型公园管护要求不同,各方要分类设定管理策略,解决“怎么管”的问题。另外,配套服务设施的便利性也直接影响市民游览体验,应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在精细化管护基础上,对配套设施不断更新升级,提升便利性和舒适感。